关于明事理的成语 (58个)

41

玄妙无穷

成语拼音:
xuán miào wú qióng
成语解释:
玄妙:深奥难。深奥神奇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
·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详观阵图,玄妙无穷,或者三关杨郡马识之,其他将帅,无有能识之者。”
42

不待蓍蔡

成语拼音:
bù dài shī cài
成语解释:
蓍蔡:同“蓍龟”,指卜筮。不用占卜就能知道吉凶。比喻
成语出处: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公达潜朗,思同筮蔡。”
43

不惑之年

成语拼音:
bù huò zhī nián
成语解释:
惑:迷惑;年:年龄。不迷惑的年龄;人到四十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而不致迷惑。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
44

燎若观火

成语拼音:
liáo ruò guān huǒ
成语解释:
清楚白,如看火一般。
成语出处:
清·黄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铭》:“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燎若观火。”
45

无庸置辩

成语拼音:
wú yōng zhì biàn
成语解释:
显或由充足,用不着争辩。
成语出处:
郭沫若《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尊重民族形式并不是复古,那是无庸置辩的。”
46

无庸置疑

成语拼音:
wú yōng zhì yí
成语解释:
显或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成语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无庸置疑,处在他眼下的地位,这种被别人关怀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47

有道之士

成语拼音:
yǒu dào zhī shì
成语解释:
的人
成语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48

以古喻今

成语拼音:
yǐ gǔ yù jīn
成语解释:
喻:说。借用古代的来说今天的情或道
成语出处:
《北史 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渐曩哲。”
49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成语拼音:
yǐ qí hūn hūn,shǐ rén zhāo zhāo
成语解释:
昏昏:模糊,糊涂;昭昭:白。指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
成语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0

发奸摘隐

成语拼音:
fā jiān zhāi yǐn
成语解释:
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形容治
成语出处: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再说陆公在任,公文不要,爱民如子,况又发奸摘隐,剔清利弊。”
51

发摘奸隐

成语拼音:
fā zhāi jiān yǐn
成语解释:
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形容治
成语出处:
《北史·循吏传·梁彦光》:“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
52

纲举目张

成语拼音:
gāng jǔ mù zhāng
成语解释:
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
成语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
53

等因奉此

成语拼音:
děng yīn fèng cǐ
成语解释:
旧时公文用语。“等因”用以结束表示由说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表示重心所在的“下文”。现多比喻例行公;官样文章。
成语出处:
邹韬奋《抗战以来·对保障人民权利的再呼吁》:“否则岂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纸公文在老爷们的桌上转来转去?”
54

发擿奸伏

成语拼音:
fā tì jiān fú
成语解释:
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形容治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法雄传》:“善政,好发擿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爱之。”
55

发隐摘伏

成语拼音:
fā yǐn zhāi fú
成语解释:
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形容治
成语出处:
宋·秦观《越州请立程给祠堂状》:“发隐摘伏,敏捷如神。”
56

赏罚分审

成语拼音:
shǎng fá fēn shěn
成语解释:
赏罚:奖赏和惩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情清楚
成语出处:
《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赏罚分审,白黑著。”
57

发奸露覆

成语拼音:
fā jiān lù fù
成语解释:
揭发隐秘的坏人坏。形容治
成语出处:
康有为《序》:“窃怪二千年来,通人大儒,肩背相望,而咸为瞀惑,无一人焉发奸露覆,雪先圣之沉冤。”
58

发奸摘覆

成语拼音:
fā jiān zhāi fù
成语解释:
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形容治
成语出处: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彼铺张于条教号令之末,矜诩于发奸摘覆之神,曷足语知道?”
* 关于明事理的成语 形容明事理的成语 描述明事理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