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而字的成语 (727个)

121

铸锥

成语拼音:
dòu ér zhù zhuī
成语解释:
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
成语出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穿井,斗铸锥,不亦晚呼?”
122

待价

成语拼音:
dài jià ér gū
成语解释:
等到好价钱再出售(沽:卖)。比喻做事等待某种条件;或怀才等待赏识者重用。
成语出处:
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 金宝》:“待时动曰待价沽。”
123

待贾

成语拼音:
dài jiǎ ér gū
成语解释:
亦作“待价沽”。等待善价出售,亦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行。语本《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藏诸?求善贾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成语出处:
语本《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藏诸?求善贾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24

夺眶

成语拼音:
duó kuàng ér chū
成语解释:
眶:眼的四周。指眼泪无法控制地从眼里流出。形容心情非常激动或悲痛。
成语出处:
茅盾《子夜》六:“两粒大泪珠终于夺眶出,掉在他的手上。”
125

夺门

成语拼音:
duó mén ér chū
成语解释:
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猛然奋力冲开门出去。形容迫不及待。
成语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1回:“轻轻拨去门闩,拏在手中,预备当作兵器,可以夺门出。”
126

待时

成语拼音:
dài shí ér dòng
成语解释:
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成语出处:
《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动,何不利之有?”
127

待时

成语拼音:
dài shí ér jǔ
成语解释:
待:等待;举:行动。等待有利时机再采取行动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寡君知天运之盛衰,达时务之机变,所以养兵练将,待时举。”
128

戴头

成语拼音:
dài tóu ér lái
成语解释:
戴:头顶着。戴着脑袋前来。形容无所畏惧的样子
成语出处:
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头来矣。’”
129

对屠门大嚼

成语拼音:
duì tú mén ér dà jué
成语解释:
屠门:肉铺。比喻心里羡慕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处:
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笑;知肉美味,则对屠门大嚼。”
130

戴星

成语拼音:
dài xīng ér chū
成语解释:
戴:头顶着。天没亮就出门了。形容人非常勤劳
成语出处:
宋·苏轼《东坡应诏集·策别》:“夫今为京兆者,戴星出,见烛入,早出晚归。”
131

当刑

成语拼音:
dāng xíng ér wáng
成语解释:
谓先经受磨难后飞腾黄达。
成语出处:
《汉书 黥布传》:“少时客相之,当刑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王,几是乎?’”
132

倒屣

成语拼音:
dào xǐ ér yíng
成语解释:
倒:逆;屣:鞋。倒穿着鞋急忙迎客。形容热情待客
成语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五卷:“一日,曹往谒之,李倒屣迎。”
133

鼎足

成语拼音:
dǐng zú ér jū
成语解释: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居,其势莫敢先动。”
134

鼎足

成语拼音:
dǐng zú ér lì
成语解释: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居。”
135

抵足

成语拼音:
dǐ zú ér mián
成语解释:
脚与脚相触地同睡在一张床上。形容双方情谊深厚。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眠。’”
136

鼎足

成语拼音:
dǐng zú ér sān
成语解释: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成语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三焉。”
137

抵掌

成语拼音:
dǐ zhǎng ér tán
成语解释:
指谈得很融洽。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谈,赵王大悦。”
138

抵足

成语拼音:
dǐ zú ér wò
成语解释:
抵:碰撞,相触;抵足:脚挨着脚。脚与脚相触地同睡一张床上。形容双方情谊深厚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9回:“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卧。”
139

成语拼音:
èr ér yī
成语解释:
一演化为二,二合成为一。指同一事物可以演化为对立的两种现象,对立的两种现象可以找到同一根源
成语出处: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0章:“我回答说:‘这是二一的事情,并不矛盾。’”
140

成语拼音:
ér jīn ér hòu
成语解释:
:语助词。从今以后。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 恃君览 长利》:“臣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旧唐书 卢藏用传》:“后,焚蓍龟,毁律历,废六合,斥五行,浩然清虑,则将奚若?”
* 而的成语,带而字的成语,包含而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