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字结尾的成语 (77个)

61

龙骧豹

成语拼音:
lóng xiāng bào biàn
成语解释:
喻书法气势壮盛而善于化。
成语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神品》:“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故崔瑗云:龙骧豹,青出于蓝。”
62

明教不

成语拼音:
míng jiào bù biàn
成语解释:
教令明确,让老百姓有所适从,便不会发生乱。
成语出处:
《商君书·赏刑》:“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63

情随境

成语拼音:
qíng suí jìng biàn
成语解释:
情况了,思想感情也随着
成语出处:
明·袁宏道《叙小修诗》:“曾不知情随境,字遂情生。”
64

随俗为

成语拼音:
suí sú wéi biàn
成语解释:
俗:风俗。到什么地方就随什么风俗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列传》:“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
65

通古达

成语拼音:
tōng gǔ dá biàn
成语解释:
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
成语出处:
宋·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非经天纬地、通古达者,其文不贵,则文学得其士也。”
66

天灾地

成语拼音:
tiān zāi dì biàn
成语解释:
自然界发生的灾害异。
成语出处:
《魏书·崔诰传》:“比年以来,天灾地,都在秦凉。”
67

相机观

成语拼音:
xiàng jī guān biàn
成语解释:
等待时机,观察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0回:“元帅屯兵于郝山矶,相机观,可以万全。”
68

衔橛之

成语拼音:
xián jué zhī biàn
成语解释:
指车马倾覆的危险。亦喻意外发生的事故。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且夫道清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
69

萧墙之

成语拼音:
xiāo qiáng zhī biàn
成语解释: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产生于家中的祸乱,比喻由内部原因所致的灾祸、
成语出处:
《金史·后妃传·熙宗悼平皇后》:“海陵本怀觊觎,因之疑畏愈甚,萧墙之,从此萌生矣。”
70

移易迁

成语拼音:
yí yì qiān biàn
成语解释:
指迁移化。
成语出处:
明 张居正《答中溪李尊师论禅》:“意生分段之身,刹那移易迁,人乌得而知之。”
71

阴阳之

成语拼音:
yīn yáng zhī biàn
成语解释:
早晚和季节的
成语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审堂下之阴,而知……阴阳之。”
72

云蒸龙

成语拼音:
yún zhēng lóng biàn
成语解释:
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
成语出处: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论》:“[魏豹、彭越]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73

知机识

成语拼音:
zhī jī shí biàn
成语解释:
机:时机。指能了解、掌握时机,识别、适应时局的
成语出处:
《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史臣曰:‘皆谓猛将谋臣,知机识,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74

肘腋之

成语拼音:
zhǒu yè zhī biàn
成语解释:
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形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成语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75

岸谷之

成语拼音:
àn gǔ zhī biàn
成语解释: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
成语出处:
《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76

风雷之

成语拼音:
fēng léi zhī biàn
成语解释:
指上天示警的灾异现象。
成语出处:
据《书 金縢》载: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镇压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等的叛乱。武王子成王因受流言影响,怀疑周公的忠诚,于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77

谈虎色

成语拼音:
tán hǔ sè biàn
成语解释:
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成语出处:
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 最后一个字是变的成语,变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