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字是西的成语 (127个)

21

东捱西

成语拼音:
dōng ái xī wèn
成语解释:
谓四处探问、打听。
成语出处:
《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捱西问,那有消息。”
22

东挨西

成语拼音:
dōng āi xī zhuàng
成语解释:
同“东奔西撞”。
成语出处: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终日间靠着些东涂西沫,东挨西撞,也济不得甚事。”
23

东补西

成语拼音:
dōng bǔ xī còu
成语解释:
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同“东挪西凑”。
成语出处:
朱自清《哀互生》:“他东补西凑地为立达筹款子,还得跑北京,跑南京。”
24

东奔西

成语拼音:
dōng bēn xī cuàn
成语解释:
同“东逃西窜”。
成语出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钱塘县派差去查过,果然那些狗东奔西窜,践踏田禾。”
25

东播西

成语拼音:
dōng bō xī liú
成语解释:
谓流落四方。
成语出处:
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扬仆射书》:“又闻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风行雨散,东播西流。”
26

东奔西

成语拼音:
dōng bēn xī pǎo
成语解释:
指到处奔波
成语出处:
杨朔《雪浪花》:“苦人哪,自小东奔西跑的,什么不得干?干的营生多,经历的也古怪。”
27

东奔西

成语拼音:
dōng bēn xī táo
成语解释:
同“东逃西窜”。
成语出处: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打过多少次败仗,东奔西逃,最后决定了与汉家和好的大计。”
28

东奔西

成语拼音:
dōng bēn xī xiàng
成语解释:
谓各奔东西,互不相关。
成语出处:
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二折:“你也光,我也光,东奔西向,我就养遍濮州城,你也难来拦当。”
29

东奔西

成语拼音:
dōng bēn xī zǒu
成语解释:
到处奔跑。形容四处奔忙或为某个目的而四下活动。也形容到处逃窜。走:跑。
成语出处:
元 魏初《沁园春 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遥望神州,故人千里。”
30

东奔西

成语拼音:
dōng bēn xī zhuàng
成语解释: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
成语出处:
明·高濂《玉簪记·依亲》:“骤然起兵戈,扰攘。卷尘飞,东奔西撞,娇儿拆散知何往?”
31

东猜西

成语拼音:
dōng cāi xī chuāi
成语解释:
谓多方猜测。
成语出处:
清·袁枚《与杨兰坡明府书》:“然李义山《锦瑟》一篇,宁使后人东猜西揣,聚讼纷纷,而当时绝不多下一注,亦可想见古人之落落大方矣。”
32

东驰西

成语拼音:
dōng chí xī chěng
成语解释:
同“东奔西走”。
成语出处:
清·贯公《拒约须急设“机关日报”议》:“电传消息,或两国议和,交涉问题,而调查员东驰西骋,察其人心舆论,以知其彼此方针。”
33

东藏西

成语拼音:
dōng cáng xī duǒ
成语解释:
形容为了逃避灾祸而到处躲藏。
成语出处: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枪刀剑戟都潎样。”
34

东闯西

成语拼音:
dōng chuǎng xī duó
成语解释:
谓盲目地四处闯荡。
成语出处:
茅盾《子夜》六:“他很想跑开,但想到不吴芝生作伴,到底比起独自东闯西踱较为‘有聊’,便又舍不得走。”
35

东驰西

成语拼音:
dōng chí xī jī
成语解释:
谓指挥不统一,几路军队各自行动。
成语出处:
清·魏源《圣武记》卷九:“各专责成,互相援应,毋东驰西击,各不相顾。”
36

东冲西

成语拼音:
dōng chōng xī jué
成语解释:
形容洪水四处冲决泛滥。
成语出处: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胡渭》:“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以便运耳。南行非河之本性,东冲西决,率无宁岁。”
37

东扯西

成语拼音:
dōng chě xī lā
成语解释:
形容说话离题,没有中心。
成语出处:
《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制台问了几句话,亏他东扯西拉,居然没有露出马脚。”
38

东冲西

成语拼音:
dōng chōng xī tū
成语解释:
谓四处冲锋突击。
成语出处:
《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前……奋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
39

东窜西

成语拼音:
dōng cuàn xī tiào
成语解释:
跳来跳去
成语出处:
40

东横西

成语拼音:
dōng héng xī dǎo
成语解释:
形容杂乱。
成语出处:
刘复《晓》诗:“回看车中,大家东横西倒,鼾声呼呼。”
* 第三个字是西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