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名的词语

关于地名的词语:1. 山峰;2. 河流;3. 湖泊;4. 峡谷;5. 高原;6. 草原;7. 森林;8. 沙漠;9. 岛屿;10. 半岛;11. 海角;12. 瀑布;13. 冰川;14. 火山;15. 洞穴;16. 大坝;17. 沼泽;18. 荒漠;19. 丘陵;20. 岬角

关于地名的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地名学 地名学 (科学名词)地名学是近代以来出现的交叉学科,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栏目介绍一些地名学基本概念、常识,都选自现有的地名学著述,有些存在学术争论的还引述了不同论著中的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推动地名学的发展、繁荣。
地名學 地名学 (科学名词)地名学是近代以来出现的交叉学科,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栏目介绍一些地名学基本概念、常识,都选自现有的地名学著述,有些存在学术争论的还引述了不同论著中的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推动地名学的发展、繁荣。
地名 地名 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
土姓 土姓 古时因土赐姓,即以生地﹑居处或封地的地名为姓,以显扬之。 后土后土皇地祇,又称地母元君、尊称后土娘娘。源于母系社会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全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阴阳,滋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明嘉靖丙辰岁秋重刻的后土祠庙像图,有“后土皇地祇”之言,直称后土为皇。“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其身份、来历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说法。汉代列入皇朝祀典,为历代帝王所沿袭。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宋史·本纪》卷二二)宋代时,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二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地母焉。”元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抵”称:“为阴地者,五方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
空桑 空桑 空桑,古代中国传说中地名,出自《山海经》。 空桑也是上古地区名,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今鲁西豫东地区(此地区属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古兖州主要区域在今山东西南部的菏泽与济宁,以及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等地)。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和圣人孔子的出生地而出名。《吕氏春秋》记载:“先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居。”《春秋孔演图》一书中说:“孔子母征在游大冢之坡,睡,梦黑帝使清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 在《诛仙》中指魔教的地名,在《镜》中指的是一个灭亡的王朝。
帝丘 帝丘 (睢县帝丘乡)帝丘乡位于睢县城东北25华里睢、宁、民三县交界处,东邻宁陵县阳驿乡,西与董店乡相连,南与尤吉屯乡相接,北与民权县毗邻。该乡历史悠久,是帝喾的墓地,因帝喾墓在村西北隅丘于此,故而得名帝丘。 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地名又称 旧店(音)在商丘市睢县东北部 夏朝时因后羿带兵进逼,帝喾曾逃经今睢县的帝丘(帝丘原因帝喾之墓葬于此而得名)暂时把帝喾埋在帝丘,因帝喾墓在村西北隅丘于此,故而得名帝丘。 帝丘(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名母 名母 谓直呼母名 《战国策.魏策三》:"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 后用为谬妄的典实。
谷口 谷口 (古代地名)谷口,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秦时于此置云阳县。《史记·孝武本纪》:“所谓寒门者,谷口也。”现多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谷口 (词语)谷口,词语,释义1.山谷的出入口。2.古地名。又名瓠口。在今陕西礼泉东北。3.古地名。在今陕西淳化西北。
金谷 金谷 (作物品种)金谷又名齐头占金谷,是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马庙镇的著名特产。 金谷小米仅产于金乡县马庙镇的马坡一带。独特的土壤条件和生长环境,自然形成了金谷米色金黄,性粘味香,米质优异,营养丰富,位居中华“四大名米”之首。1996年马庙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谷之乡"。 金谷 (汉语词汇)词目:金谷(金谷) 拼音:jīn gǔ (1).指钱财和粮食。  汉 扬雄 《大司农箴》:“时惟大农,爰司金谷。”  《新唐书·戴叔伦传》:“安之者莫先於兵,兵所藉者食,故金谷之司不轻易人。”  《新五代史·唐臣传·孔谦》:“自少为吏,工书算,颇知金谷聚敛之事。”  宋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道原 固辞,以不习金谷之事。因言天子方属公以政事,宜恢张 尧 舜 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财利为先。” (2).谓富庶。  宋王安石《次韵酬微之赠池纸》:“君宁久寄金谷地,方执赐笔磨蚴螭。” (3).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初学记》卷八引 晋 郭缘生 《述征记》:“ 金谷 ,谷也。地有 金水 ,自 太白原 南流经此谷,注 谷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谷水》:“ 谷水 又东,左会 金谷 水,水出 太白原 ,东南流历 金谷 ,谓之 金谷水 。东南流迳 晋 卫尉卿 石崇 之故居。” (4).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 。  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朝发 晋 京阳,夕次 金谷 湄。”  唐李白《宴陶家亭子》诗:“若闻弦管妙, 金谷 不能夸。”  明梅鼎祚《玉合记·义姤》:“名园不殊 金谷 ,丽人何减 绿珠 。”  清查升《陈文朴庵招赏牡丹同人即席分赋》诗:“ 金谷 何如 蜀 锦城 , 放翁 旧谱阅《天彭》。” (5).泛指富贵人家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的豪华园林。多含讽喻义。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二:“ 莒公 诗云:‘ 汉 皋佩冷临 江 湿, 金谷 楼危到地香。’”  明李梦阳《汉京篇》:“后车不戒前车覆,又破黄金买 金谷 。”  《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况豪华非耐久之物,富贵无一定之情,入身易,出头难,倒不如移 金谷 之名花,置之日中之市,嗅于鼻,谁不怜香?触之目,谁不爱色?” (6).借指仕宦文人游宴饯别的场所。  南朝 梁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 金谷 宾游盛, 青门 冠盖多。”  宋 沉遘 《使还雄州曹使君夜会戏赠》诗之三:“它时 金谷 重相遇,还许尊前问故人?”  清姚鼐《答客》诗:“春深文讌盈 金谷 ,日宴儒林论 石渠 。” (7).见“ 金谷酒数 ”。
满洲 满洲 满洲是部族名称而非地名,指的是满族。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满洲一词,来源未久,表示部族之号,若肃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又据《满洲源流考》记载:“以国书考之,满洲本作满珠,二字皆平读。我朝光启东土,每岁西藏献丹书,皆称曼珠师利大皇帝。翻译名义曰曼珠,华言妙吉祥也。又作曼殊室利大教王。经云释迦牟尼师毗卢遮那如来,而大圣曼殊室利为毗卢遮那本师,殊珠音同,室师一音也。当时鸿号肇称,实本诸此。今汉字作满洲,盖因洲字义近地名,假借用之,遂相沿耳,实则部族,而非地名,固章章可考也。”
滿洲 满洲 满洲是部族名称而非地名,指的是满族。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满洲一词,来源未久,表示部族之号,若肃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又据《满洲源流考》记载:“以国书考之,满洲本作满珠,二字皆平读。我朝光启东土,每岁西藏献丹书,皆称曼珠师利大皇帝。翻译名义曰曼珠,华言妙吉祥也。又作曼殊室利大教王。经云释迦牟尼师毗卢遮那如来,而大圣曼殊室利为毗卢遮那本师,殊珠音同,室师一音也。当时鸿号肇称,实本诸此。今汉字作满洲,盖因洲字义近地名,假借用之,遂相沿耳,实则部族,而非地名,固章章可考也。”
斜川 斜川 斜川,(1).古地名。在 江西省 星子 、 都昌 二县县境。(2).古地名。泛指游览胜地。 (3).古地名。
金穀 金谷 (作物品种)金谷又名齐头占金谷,是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马庙镇的著名特产。 金谷小米仅产于金乡县马庙镇的马坡一带。独特的土壤条件和生长环境,自然形成了金谷米色金黄,性粘味香,米质优异,营养丰富,位居中华“四大名米”之首。1996年马庙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谷之乡"。 金谷 (汉语词汇)词目:金谷(金谷) 拼音:jīn gǔ (1).指钱财和粮食。  汉 扬雄 《大司农箴》:“时惟大农,爰司金谷。”  《新唐书·戴叔伦传》:“安之者莫先于兵,兵所藉者食,故金谷之司不轻易人。”  《新五代史·唐臣传·孔谦》:“自少为吏,工书算,颇知金谷聚敛之事。”  宋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道原 固辞,以不习金谷之事。因言天子方属公以政事,宜恢张 尧 舜 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财利为先。” (2).谓富庶。  宋王安石《次韵酬微之赠池纸》:“君宁久寄金谷地,方执赐笔磨蚴螭。” (3).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初学记》卷八引 晋 郭缘生 《述征记》:“ 金谷 ,谷也。地有 金水 ,自 太白原 南流经此谷,注 谷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谷水》:“ 谷水 又东,左会 金谷 水,水出 太白原 ,东南流历 金谷 ,谓之 金谷水 。东南流迳 晋 卫尉卿 石崇 之故居。” (4).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 。  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朝发 晋 京阳,夕次 金谷 湄。”  唐李白《宴陶家亭子》诗:“若闻弦管妙, 金谷 不能夸。”  明梅鼎祚《玉合记·义姤》:“名园不殊 金谷 ,丽人何减 绿珠 。”  清查升《陈文朴庵招赏牡丹同人即席分赋》诗:“ 金谷 何如 蜀 锦城 , 放翁 旧谱阅《天彭》。” (5).泛指富贵人家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的豪华园林。多含讽喻义。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二:“ 莒公 诗云:‘ 汉 皋佩冷临 江 湿, 金谷 楼危到地香。’”  明李梦阳《汉京篇》:“后车不戒前车覆,又破黄金买 金谷 。”  《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况豪华非耐久之物,富贵无一定之情,入身易,出头难,倒不如移 金谷 之名花,置之日中之市,嗅于鼻,谁不怜香?触之目,谁不爱色?” (6).借指仕宦文人游宴饯别的场所。  南朝 梁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 金谷 宾游盛, 青门 冠盖多。”  宋 沉遘 《使还雄州曹使君夜会戏赠》诗之三:“它时 金谷 重相遇,还许尊前问故人?”  清姚鼐《答客》诗:“春深文䜩盈 金谷 ,日宴儒林论 石渠 。” (7).见“ 金谷酒数 ”。
交趾 交趾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先秦时期为百越支下骆越的分部,初期范围为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秦朝以后,设"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汉朝之后其地域范围历经演变,东汉时将交趾更名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围及其文化遗迹位包括今广东省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 “交趾”一名在南越国时代之前已有之。交趾名称来源于《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解释为:《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青丘 青丘 (地名)青丘,地名,今山东菏泽市境内,高青县境内,江苏境内皆有。古籍《山海经》南山经中有载。 春秋地名。《元和郡县志》记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故将青丘改名为“千乘”。千乘,今高青县。
阳关 阳关 (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地名)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笛步 笛步 笛步,地名。又名 邀笛步 。在 南京市 青溪桥 右,为教坊所在地。相传 晋 王徽之 曾在此邀 桓伊 吹笛,故名。亦泛指歌妓的处所。邀笛步是金陵古迹名。旧名萧家渡,在上元县(今南京)东南青溪桥右侧。晋桓伊善乐,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今南京),舟泊青溪侧,与伊不相识,令人谓之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为作三调,弄毕,便去,客主不交一言。后名其地为“邀笛步”。参阅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
东虞 东虞 释义 (1).古地名。禹即位后封舜子商均于虞,古称东虞,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虞城县。《穆天子传》卷五:“东虞曰兔台,西虞曰栎丘。” (2).古地名。即虎牢。本古东虢国,春秋时为郑邑,后名成皋。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境内。《穆天子传》卷五载,天子狩猎于此,发现有虎,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而畜之东虞,是为虎牢”。郭璞 注:“因以名其地也,今荥阳成皋县是。”
東虞 东虞 释义 (1).古地名。禹即位后封舜子商均于虞,古称东虞,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虞城县。《穆天子传》卷五:“东虞曰兔台,西虞曰栎丘。” (2).古地名。即虎牢。本古东虢国,春秋时为郑邑,后名成皋。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境内。《穆天子传》卷五载,天子狩猎于此,发现有虎,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而畜之东虞,是为虎牢”。郭璞 注:“因以名其地也,今荥阳成皋县是。”
陽關 阳关 (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地名)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博浪沙 博浪沙 博浪沙,古地名,历史文化名地,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现名古博浪沙。历史上,因韩国丞相后裔张良曾派人在此地刺杀秦始皇帝未遂而名扬天下。
庳庐 庳庐 古代国名 《吕氏春秋·简选》:“东征至于 庳庐 ,西伐至于 巴 蜀 。” 高诱 注:“﹝ 庳庐 ﹞,国名也。”一说为地名。疑为 晋国 足 被庐 。参阅 清 高士奇 《春秋地名考略》。
雷塘 雷塘 雷塘: (1)地名,在江苏扬州城北.隋唐时为风景胜地。隋炀帝死于江都,李渊建唐以后,以帝王之礼将隋炀帝葬于此。 (2)池名,又名大龙潭。在广西马平南雷山下。
专名号 专名号 专名号(__),亦称私名号,用于标明人名、地名、朝代名、种族名、国名、机构名等专名所使用的符号。
庳廬 庳庐 古代国名 《吕氏春秋·简选》:“东征至于 庳庐 ,西伐至于 巴 蜀 。” 高诱 注:“﹝ 庳庐 ﹞,国名也。”一说为地名。疑为 晋国 足 被庐 。参阅 清 高士奇 《春秋地名考略》。
鼎湖 鼎湖 (汉语词汇)鼎湖,地名。即位于今河南灵宝。《史记·封禅书》云:“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这就是说,轩辕黄帝仙逝升天于鼎湖。而鼎湖在今之蓝田县,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在这里修建鼎湖宫。 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位于小秦岭之北、荆山脚下,现河南灵宝阳平镇所在地。据考远古时期,这里是一处湖泊,因黄帝在此汲水铸鼎而名曰鼎湖。《括地志》载:湖水原出虢州湖城县南三十五里夸父山,此流入河既鼎湖也。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及阌乡郡,置虢州,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领弘农、阌乡、湖城县3县。《阌乡县志》载:铸鼎原,县东南十里,史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骑龙升仙,群臣后宫从者七斗‘余人,小臣不得上,系持龙髯,髯拔、坠弓,抱弓而号。河南灵宝现存一通《黄帝荆山铸鼎碑铭》的篆书碑,是唐贞元十一年(759年)由袁滋书写的篆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它较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前的石刻碑铭早700多年,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柏人 柏人 柏人,古地名,在《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记载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西部。西周属邢国,春秋为晋地,战国属赵,西汉置柏人县。北魏改柏仁县,唐代天宝年间县治所东迁尧城镇,遂更名为尧山县,金代更名唐山县,民国时期恢复尧山县旧名,1947年与隆平县合并为隆尧县,属邢台市。
專名號 专名号 专名号(__),亦称私名号,用于标明人名、地名、朝代名、种族名、国名、机构名等专名所使用的符号。
鹅溪 鹅溪 鹅溪 【注音】:é xī 【释义】:1.水名。 2.地名。在四川省盐亭县西北,以产绢著名。 3.见"鹅溪绢"。4地名 今广东佛山南海里水镇
南巢 南巢 (1).古地名。在今安徽巢湖市(巢伯之国也)。因位于古代华夏族活动地区的南方,故名。 (2).南方远国名。
屈产 屈产 春秋 晋地名,产良马。《公羊传·僖公二年》:“请以 屈产 之乘与 垂棘 之白璧,往必可得也。” 何休 注:“ 屈产 ,出名马之地。” 宋 王禹偁 《大阅赋》:“又若 屈产 新羁, 渥洼 逸驾,汗血兰筋,腾霜照夜。”一说为 屈 地所产。
屈產 屈产 春秋 晋地名,产良马。《公羊传·僖公二年》:“请以 屈产 之乘与 垂棘 之白璧,往必可得也。” 何休 注:“ 屈产 ,出名马之地。” 宋 王禹偁 《大阅赋》:“又若 屈产 新羁, 渥洼 逸驾,汗血兰筋,腾霜照夜。”一说为 屈 地所产。
黯淡滩 黯淡滩 汉 亦作“ 黯黮滩 ”。地名 词语解析 在 福建省 南平市 东,水流湍急,号称极险,为著名砚石产地。 宋 苏轼 《凤咮砚铭》:“或以 黯黮滩 石为之,状酷类而多拒墨。”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林外》:“ 南剑 黯淡滩 ,湍险善覆舟,行人多畏避之。 外 尝戏题滩傍驿壁云:‘千古传名 黯淡滩 ,十船过此九船翻。’” 清 周亮工 《送客过富沙》诗:“春风莫更吹天涯, 黯淡滩 头白板艖。”
屈産 屈产 春秋 晋地名,产良马。《公羊传·僖公二年》:“请以 屈产 之乘与 垂棘 之白璧,往必可得也。” 何休 注:“ 屈产 ,出名马之地。” 宋 王禹偁 《大阅赋》:“又若 屈产 新羁, 渥洼 逸驾,汗血兰筋,腾霜照夜。”一说为 屈 地所产。
东莱 东莱 东莱是一处地名,山东龙口市的古称。现也作为烟台市的古称,或作为地理名词泛指烟台地区。山东省龙口市(原黄县)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总面积893平方公里,海岸曲线长68.4公里;辖13个镇(区街)、632个村(居),常住人口68.83万。 龙口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隶属于烟台市。东临烟台,南近青岛,北与大连、天津、秦皇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雚泽 雚泽 guàn zé 雚泽 地名。泽中芦苇丛生,因以为名。 春秋 时 郑国 的一次奴隶起义即在此发生。地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陈奇猷 集释:“疑泽多萑蒲,遂以为名。”《左传·昭公二十年》作“萑苻之泽”。
黯淡灘 黯淡滩 汉 亦作“ 黯黮滩 ”。地名 词语解析 在 福建省 南平市 东,水流湍急,号称极险,为著名砚石产地。 宋 苏轼 《凤咮砚铭》:“或以 黯黮滩 石为之,状酷类而多拒墨。”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林外》:“ 南剑 黯淡滩 ,湍险善覆舟,行人多畏避之。 外 尝戏题滩傍驿壁云:‘千古传名 黯淡滩 ,十船过此九船翻。’” 清 周亮工 《送客过富沙》诗:“春风莫更吹天涯, 黯淡滩 头白板艖。”
雚澤 雚泽 guàn zé 雚泽 地名。泽中芦苇丛生,因以为名。 春秋 时 郑国 的一次奴隶起义即在此发生。地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于 雚泽 。” 陈奇猷 集释:“疑泽多萑蒲,遂以为名。”《左传·昭公二十年》作“萑苻之泽”。
東萊 东莱 东莱是一处地名,山东龙口市的古称。现也作为烟台市的古称,或作为地理名词泛指烟台地区。山东省龙口市(原黄县)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总面积893平方公里,海岸曲线长68.4公里;辖13个镇(区街)、632个村(居),常住人口68.83万。 龙口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隶属于烟台市。东临烟台,南近青岛,北与大连、天津、秦皇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鵝溪 鹅溪 鹅溪 【注音】:é xī 【释义】:1.水名。 2.地名。在四川省盐亭县西北,以产绢著名。 3.见"鹅溪绢"。4地名 今广东佛山南海里水镇
赤岸 赤岸 赤岸,位于广东省大亚湾稔平半岛腹部,地处沿海,毗邻港澳。东靠鞋城—吉隆,南连古城—平海,西邻巽寮旅游区。辖区面积 20 平方公里,有 1 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 3 千人。 赤岸距惠东县城 38 公里、广(深)汕高速公路白 云出口 22 公里,距碧甲码头 18 公里,海路至香港 50 海里,境内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324 国道、稔平公路及铁盐公路绕镇而过。近年来,赤岸坚持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同时,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地名叫赤岸。
官渡 官渡 (汉末三国时古地名,今河南中牟东北)官渡,位于河南省中牟县,西南距郑州机场30千米。辖邵岗、田庄村、十里铺、宋庄、冉庄、邱庄、大段庄、小孙庄、邢庄、明山庙、前庄、官渡桥等42个行政村。陇海铁路、310国道东西过境。境内有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古战场,属军事要要冲之地。
狐父 狐父 古地名,狐父城在今河南永城芒砀山北,古砀城北,获水之南,以产名戈著称,相传是晋文公的舅父狐偃的采邑,狐父城毁于宋代水灾,被黄河泛滥的泥沙淤积于地下。
鸣条 鸣条 (汉语词汇)鸣条,指因风吹而发声的枝条;地名。在今山西省安邑县的鸣条冈,为成汤败桀的地方。见晋.陆机《猛虎行》「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三楚 三楚 三楚:古地名 三楚:汉语词汇 三楚:五代时楚地政权合称 三楚 (汉语词汇)三楚,汉语词汇,后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区。
渔阳 渔阳 (古代行政区名)渔阳,古代地名。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置渔阳郡,治所即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东。秦统一后,复置渔阳县,郡县同治,治所与燕相同。历两汉、三国、西晋、南北朝至北魏,渔阳郡始徙治雍奴(即今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旧县村)。北齐废渔阳县入密云。隋大业末年,改无终县 (今天津蓟州区)为渔阳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所以,渔阳应对应现在的三个地点,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前治所为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移至雍奴县治所,即今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旧县村;隋大业末年,改无终县为渔阳县,治所为今天津市蓟州区。
益州 益州 (四川一带古地名)益州,中国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围(三国时期)包含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愚公谷 愚公谷 愚公谷,在今山东淄博东南。春秋齐桓公尝猎于此。杜甫《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诗有“中散山阳缎,愚公野谷村”句,即此。 愚公谷,故事讲述看一位聪明的老人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了一个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的废乱。然而齐桓公信以为真,把寓言当成了真实的事情,没有参透老人的真正目的。名相管仲理解并接受了老人的讽谏,改进治理,下大气力解决司法公正问题。显然,作者的用意在劝诫治政者应善于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治理好国家。故事出自汉。刘向《说苑·政理》。后用“愚公谷”指隐居或与人无争的地方。
王城 王城 王城:洛阳周王城 王城:清代安徽籍人物 王城:复旦大学教授 王城:西北书画院秘书 王城:词语 王城:春秋时秦国地名 王城:北魏后晋时地名 王城:吴哥王朝首都 王城:小说中的人物 王城:绝对双刃中人物 王城:书画家 王城:曾任石城县民政局副局长 王城:阜新市农村经济委员会主任 王城:湖南省衡南籍烈士 王城 (词语)王城,解释都城。帝王的都城。古代王畿千里,方五百里为王城。 出自《左传·定公七年》:“冬,十一月,戊午,单子,刘子,逆王于庆氏,晋籍秦逆王,己巳,王入于王城,馆于公族党氏,而後朝于庄宫。”
風陵 风陵 风陵 地名。亦名“风陵堆”。在 山西省 永济县 南。传说谓因有 风后 之陵而为名。一说该处有 女娲 之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关 之直北,隔 河 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 河 阳,世谓之 风陵 。”《新唐书·五行志二》:“ 天宝 十一载六月, 虢州 閺乡 黄河 中 女娲 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 乾元 二年六月乙未夜,濒 河 人闻有风雷声,晓见其墓踊出,下有巨石,上有双柳,各长丈馀,时号 风陵堆 。”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不见 风陵 之堆高突兀,没入 河 中寻复出,天回地转无多日。”
王官 王官 (词语)王朝的官员; 指藩王府里的属官。 姓氏: 王官无地,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王官子羽,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云阝邑大夫。地名, 位于庆云县城西南9公里。早年叫丁家林。燕王扫北剩有贾、王、谢、张等姓。
贝丘 贝丘 贝丘(Shell Mound),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馀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又称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著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於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古代地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左传·庄公八年》:“齐侯 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聊斋志异·梅女》:“康熙甲子,贝丘典史最贪诈,民咸怨之。”
喜峯口 喜峯口 喜峯口是位于河北省迁西县的地名。
风陵 风陵 风陵 地名。亦名“风陵堆”。在 山西省 永济县 南。传说谓因有 风后 之陵而为名。一说该处有 女娲 之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关 之直北,隔 河 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 河 阳,世谓之 风陵 。”《新唐书·五行志二》:“ 天宝 十一载六月, 虢州 閺乡 黄河 中 女娲 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 乾元 二年六月乙未夜,濒 河 人闻有风雷声,晓见其墓踊出,下有巨石,上有双柳,各长丈馀,时号 风陵堆 。”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不见 风陵 之堆高突兀,没入 河 中寻复出,天回地转无多日。”
貝丘 贝丘 贝丘(Shell Mound),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馀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又称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著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古代地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左传·庄公八年》:“齐侯 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聊斋志异·梅女》:“康熙甲子,贝丘典史最贪诈,民咸怨之。”
甪里 甪里 (古地名)甪里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 lǐ,意思是古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
漁陽 渔阳 (古代行政区名)渔阳,古代地名。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置渔阳郡,治所即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东。秦统一后,复置渔阳县,郡县同治,治所与燕相同。历两汉、三国、西晋、南北朝至北魏,渔阳郡始徙治雍奴(即今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旧县村)。北齐废渔阳县入密云。隋大业末年,改无终县 (今天津蓟州区)为渔阳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所以,渔阳应对应现在的三个地点,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前治所为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移至雍奴县治所,即今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旧县村;隋大业末年,改无终县为渔阳县,治所为今天津市蓟州区。
鳴條 鸣条 (汉语词汇)鸣条,指因风吹而发声的枝条;地名。在今山西省安邑县的鸣条冈,为成汤败桀的地方。见晋.陆机《猛虎行》「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北亳 北亳 北亳,古地名,殷三亳之一,又称景亳或蒙亳。相传为汤始居之地。汉为蒙县,属梁国。根据《水经注》记载,北亳位于古汴水之南,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蒙县故城遗址,一说山东曹县南。 清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梁国.蒙》﹑王国维《观堂集林.说亳》均有记载。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
绵上 绵上 绵上,古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公元前636年介之推隐居于此而死,晋文公以绵上之田作为介之推的祭田。公元前560年晋悼公蒐于绵上以治兵。

其它词语热搜

* 关于地名的词语:1. 山峰;2. 河流;3. 湖泊;4. 峡谷;5. 高原;6. 草原;7. 森林;8. 沙漠;9. 岛屿;10. 半岛;11. 海角;12. 瀑布;13. 冰川;14. 火山;15. 洞穴;16. 大坝;17. 沼泽;18. 荒漠;19. 丘陵;20. 岬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