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水的四字词语

描写山水的四字词语:峰峦叠嶂、清澈湖泊、茫茫草原、翠竹幽林、蓝天白云、奇峰异石、流水潺潺、红叶满山、秀丽山川、青山绿水、云雾缭绕、悬崖峭壁、湍急河流、浩瀚大海、迷人风景、苍翠山林、广袤草原、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绿树成荫。

描写山水的四字词语 相关词语和解释

词语拼音/解释
山水 山水 (汉语词语)山水一词有三层意思:(1)山上流下来的水;(2)山和水,泛指山、江、河、湖、海;(3)山水画的简称,指以风景为题材的中国画。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绘画,是中国传统三大画科之首。
金碧山水 金碧山水 中国山水画之一种。以泥金﹑石青和石绿三种颜料作为主色﹐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现代画坛杰出的金碧山水大家首推为张大千先生。当今国内金碧山水画名家;祁恩进、满云林、许俊、张大千、吴湖帆、黄秋园等。
山水画 山水画 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 山水画:邰正宵演唱歌曲 山水画:北宋李公年创作绘画
山水畫 山水画 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 山水画:邰正宵演唱歌曲 山水画:北宋李公年创作绘画
山水诗 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山水詩 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画种名称 青绿山水:吴湖帆创作的中国画
青綠山水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画种名称 青绿山水:吴湖帆创作的中国画
山水意 山水意 含义赏玩山水的志趣
湖山 湖山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地名)湖山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城西北部,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3422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000公顷,山水相连,气候宜人,自然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越。景点主要分布在乌溪江两岸,湖水晶莹如玉、清澈见底,沿湖林木葱郁,遍布奇峰异石,有胜景数十处,堪称“千岛湖”的湖光山色,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长江三峡的奇绝险要,为公园赢得“小三峡”和“小桂林”的美称。 湖山 (汉语词语)湖山,两种含义,一是指湖水与山峦;二是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此二者出处皆为文人雅士的文章与诗赋。
山光水色 山光水色【解释】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出处】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示例】一叶逡巡送客归,~自相依。 ◎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三折【近义词】湖光山色【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山水的景色
匡庐图 匡庐图 《匡庐图》传为五代时期荆浩创作绢本墨笔画,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幅用水墨画出,画法皴染兼备,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画幅上部危峰重叠,高耸入云,山巅树木丛生,山崖间飞瀑直泻而下,大有“银河落九天”之势。山腰密林之中深藏一处院落,从院落之中一路下山,山道蜿蜒盘旋,道旁溪流宛转曲折,最后注入山下湖中。山脚水边,巨石耸立,村居房舍掩映于密林之中。水上有渔人撑船,不远的坡旁路上,有一人正赶着毛驴慢行。画中只有两人,人物在画中只作为陪衬。其中有宋高宗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一般认为是其真迹。 此画画中绝磴悬崖,平麓云林,虽看不出具体皴法。但笔墨间表现出了山的雄伟气势,烟岚的深远缥缈,比唐代山水大大前进了一步。
水色山光 水色山光【解释】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出处】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示例】既登途,凡道中风晨月夕,~,睹景怀人,只增悲惋。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贾云华还魂记》
游山玩水 游山玩水【解释】游览、玩赏山水景物。【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矾山水 矾山水 引证解释 称农历六月中旬的 黄河 水。 唐 韩偓 《水衡记》:“ 黄河 正月水名凌解水……六月水名矾山水。”《宋史·河渠志一》:“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沍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 河 。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亦省作“ 矾水 ”。《宋史·河渠志五》:“自 庆历 八年后,大水七至,方其盛时,游波有平堤者。今 河 流安顺三年矣,设复矾水暴涨,则 河 身乃在牐口之上。”
礬山水 矾山水 引证解释 称农历六月中旬的 黄河 水。 唐 韩偓 《水衡记》:“ 黄河 正月水名凌解水……六月水名矾山水。”《宋史·河渠志一》:“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沍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 河 。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亦省作“ 矾水 ”。《宋史·河渠志五》:“自 庆历 八年后,大水七至,方其盛时,游波有平堤者。今 河 流安顺三年矣,设复矾水暴涨,则 河 身乃在牐口之上。”
临水登山 临水登山【解释】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
遊山玩水 【解释】游览、玩赏山水景物。【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水光山色 水光山色【解释】泛指山水景色。
孟浩然 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水送山迎 水送山迎 水送山迎,汉语成语,欣赏风景,寄情山水。指旅途遥远。
臨水登山 【解释】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
山山水水 山山水水 山山水水是一款创意十足的豆腐菜,主要制作原料有豆腐、肉糜等,配料有枸杞、黄酒、香菜等,该菜是通过蒸制而成的美食。
朱耷 朱耷 朱耷(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谱名统托[quàn,上林下金],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刃庵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成了亡命之徒,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概述内图片来源:清·黄安平为八大山人写照《个山小像》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尺山寸水 尺山寸水【解释】指每一小块山水。【出处】清·张问陶《青神舟中饮酒排闷》诗:“丹稜彭君古豪杰,对予常笑峨嵋劣;曾向华严顶上来,尺山寸水皆能说。”
米派 米派 宋代山水画流派之一。米芾(古代著名书法家)所创,其子米友仁又加以继承发展,其特点在于用水墨点染的方法,描绘烟云掩映的山川景色,自称“墨戏”,世称米氏云山”,或称“米家山水”。
郭熙 郭熙 (北宋画家)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人。他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他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 郭熙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等传世。其中《早春图》成功地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甦醒的细致季节变化。在绘画理论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树,其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
展子虔 展子虔 展子虔(约545—618年),隋代绘画大师,汉族,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他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他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被称为“唐画之祖”。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
披麻皴 披麻皴 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董源在《潇湘图》中运用披麻皴来表现南方秀润多姿的山水风景。
戴进 戴进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宣德间(1426—1435)以画供奉内廷,官直仁殿待诏。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浪迹江湖。 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山水师法马远、夏圭,中年犹守陈法,晚年纵逸出蹊径,卓然一家。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所作花鸟、虫草亦饶有生意。为“浙派绘画”开山鼻祖。作品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 《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惠能六代像》等。
黄宾虹 黄宾虹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 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南北宗 南北宗 (中国山水画派别)南北宗,是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山水画里的南北分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
泉石膏肓 泉石膏肓【解释】泉石:指山水;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据说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比喻嗜好山水成癖。【出处】《新唐书·田游岩传》:“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固疾者。”【示例】~,自叙不仁之意。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隐逸类》【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嗜好山水成癖
破墨山水 辞典解释破墨山水  pò mò shān shuǐ     使用破墨技巧绘制,以完成带有苍茫浑厚风格的山水画,称为「破墨山水」。 如:「王维的画以破墨山水著称。」
黃賓虹 黄宾虹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 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得力于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潑墨山水 辞典解释泼墨山水  pō mò shān shuǐ     以水调墨,泼洒在矾纸绢上,然后就墨色的浓淡,墨迹的大小,为山为云,随意点染,而成山水画者,称为「泼墨山水」。
烟霞痼疾 烟霞痼疾【解释】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出处】《新唐书·田游岩传》:“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爱好山水成癖
煙霞痼疾 【解释】烟霞:指山水;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出处】《新唐书·田游岩传》:“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爱好山水成癖
霖漉 霖漉 lín lù 霖漉 谓山水往下流。《隶释·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涉秋霖漉。”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隶拾遗》:“霖漉,谓山水下注也。《说文》云:‘淋淋,山水下也。’《一切经音义》二引《三仓》云:‘淋漉,水下也。’淋漉,与霖漉同。”
风水 风水 (玄学术语)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风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场能量。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风水的创始人是道家女神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兴起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为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玄学。 风水有两种释义,其一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体内所致。其二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自然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的体系。
風水 风水 (玄学术语)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风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场能量。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风水的创始人是道家女神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兴起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为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玄学。 风水有两种释义,其一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体内所致。其二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自然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的体系。
楚水巴山 楚水巴山 楚水巴山,读音是chǔ shuǐ bā shān,汉语词语,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李成 李成 (五代宋初画家)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傅抱石 傅抱石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考察了傅抱石留日期间创作的和归国后摹仿日本画家的人物故事画之后,并不能以充分实证的方式确认其对日本历史画直接的仿摹与复写。 他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2017年6月5日晚,傅抱石《茅山雄姿》在北京保利上拍,现场以1.45亿元起拍,1.625亿元落槌,加佣金1.87亿元成交。
元四大家 元四大家 “元四大家”在明代中叶被认为是:赵孟頫、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明末董其昌等认为赵孟頫应有更高的位置,而替换上了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其他别号很多)。因皆在笔墨技法上成就显著,画山水以寄托清高避世的情感,对文人山水画典范的形成做出贡献,而在画史上被称作“元季四大家”。他们都是明清以来山水画家心目中的旗帜。
真山真水 真山真水 真山真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zhēn shān zhēn shuǐ,基本意思是形容风景特别优美的山水。
眞山眞水 真山真水 真山真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zhēn shān zhēn shuǐ,基本意思是形容风景特别优美的山水。
金碧 金碧 金碧,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
一丘一壑 一丘一壑【解释】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出处】《汉书·叙传上》:“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示例】兄以~过之,且筑圹于侧,与山缔生死盟。 ◎明·徐宏祖《题小香山梅花堂诗序》
王维 王维 (唐朝诗人、画家)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官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接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漓江 漓江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为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传统意义上的漓江起点为桂江源头越城岭猫儿山,现代水文定义为兴安县溶江镇灵渠口,终点为平乐三江口。漓江上游河段为大溶江,下游河段为传统名称的桂江。灵渠河口为桂江大溶江段和漓江段的分界点,荔浦河、恭城河口为漓江段和桂江段的分界点。漓江段全长164公里。沿江河床多为水质卵石,泥沙量小,水质清澈,两岸多为岩溶地貌。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漓江上。 关于旅游文化请参阅:桂林漓江风景区
烟霞侣 烟霞侣 烟霞侣(yān xiá lǚ),汉语词语,亦作“烟霞侣”,与山水结成伴侣。喻性好山水。
灕江 漓江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为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传统意义上的漓江起点为桂江源头越城岭猫儿山,现代水文定义为兴安县溶江镇灵渠口,终点为平乐三江口。漓江上游河段为大溶江,下游河段为传统名称的桂江。灵渠河口为桂江大溶江段和漓江段的分界点,荔浦河、恭城河口为漓江段和桂江段的分界点。漓江段全长164公里。沿江河床多为水质卵石,泥沙量小,水质清澈,两岸多为岩溶地貌。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漓江上。 关于旅游文化请参阅:桂林漓江风景区
王維 王维 (唐朝诗人、画家)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官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接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煙霞侶 烟霞侣 烟霞侣(yān xiá lǚ),汉语词语,亦作“烟霞侣”,与山水结成伴侣。喻性好山水。
山水衲 山水衲 【山水衲】 为宋代禅僧之服。乃以名贵丝织品(缯)裁剪而成,且有花纹。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大四○·三九一中):‘今时禅众,多作纳衫,而非法服,裁剪绘彩,刺缀花纹,号山水纳,价值数千。’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解释】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出处】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示例】松坡果乐此不倦,我也可高枕无忧,但恐~,只借此过渡,瞒人耳目呢。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二回【语法】复句式;作分句;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
放情丘壑 放情丘壑【解释】指纵情游山玩水,不以世务为念。丘壑,泛指山水。【出处】《晋书·谢安传》:“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
米芾 米芾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春山如笑 春山如笑【解释】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出处】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其它词语热搜

* 描写山水的四字词语:峰峦叠嶂、清澈湖泊、茫茫草原、翠竹幽林、蓝天白云、奇峰异石、流水潺潺、红叶满山、秀丽山川、青山绿水、云雾缭绕、悬崖峭壁、湍急河流、浩瀚大海、迷人风景、苍翠山林、广袤草原、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绿树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