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杨明叔四首》 黄庭坚

道常无一物,学要反三隅。
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
心随物作宰,人谓我非夫。
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
分类:

作者简介(黄庭坚)

黄庭坚头像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次韵杨明叔四首》黄庭坚 翻译、赏析和诗意

《次韵杨明叔四首》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道常无一物,
学要反三隅。
喜与嗔同本,
嗔时喜自俱。

心随物作宰,
人谓我非夫。
利用兼精义,
还成到岸桴。

中文译文:
道常常没有任何实质存在,
学问的要义在于超越狭隘的观点。
喜悦和愤怒本质相同,
在愤怒的时候也能感到喜悦。

心灵随着物质而执掌,
人们说我不像一个丈夫。
从利益中获取智慧,
最终回归到安稳的彼岸。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探讨了人们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修身养性的道理。

诗中的"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真理,诗人表达了道无形无物的观念。他认为学问的真谛在于超越狭隘的视角和固有的观念,以求得更高的境界。

接下来,诗人谈到喜悦和愤怒本质相同。他认为在愤怒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喜悦的存在。这表明情绪的变化是常态,人们应当超越情感的波动,保持内心的平和。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谈到心灵随着物质而执掌,但人们却认为他不像一个丈夫,这里的"丈夫"可以理解为"成熟的人"。诗人以自己为例,表达了对自身在世俗眼中的评价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他认为人们容易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无法理解内在的境界。

最后,诗人提到利益与智慧的关系。他认为通过追求利益,同时获得智慧和精神上的满足,最终能够回到安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圆满。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身养性和人生观念的思考。他倡导超越狭隘的观点,保持内心的平和,并通过追求智慧和精神上的满足来实现人生的圆满。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次韵杨明叔四首》黄庭坚 拼音读音参考

cì yùn yáng míng shū sì shǒu
次韵杨明叔四首

dào cháng wú yī wù, xué yào fǎn sān yú.
道常无一物,学要反三隅。
xǐ yǔ chēn tóng běn, chēn shí xǐ zì jù.
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
xīn suí wù zuò zǎi, rén wèi wǒ fēi fū.
心随物作宰,人谓我非夫。
lì yòng jiān jīng yì, hái chéng dào àn fú.
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次韵杨明叔四首》专题为您介绍次韵杨明叔四首古诗,次韵杨明叔四首黄庭坚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