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同意的成语 (37个)

1

伐异党

成语拼音:
fá yì dǎng tóng
成语解释:
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伙,打击见的人。
成语出处:
《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伐异之说。”
2

求大,存小异

成语拼音:
qiú dà tóng,cún xiǎo yì
成语解释:
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对某些小的、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见。
成语出处:
3

伐异

成语拼音:
biāo tóng fá yì
成语解释:
帮助见相的人,排斥的人。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轻诋》:“真长标伐异,侠之大者。常谓使君降阶为甚,乃复为之驱驰邪?”
4

别置一喙

成语拼音:
bié zhì yī huì
成语解释:
插一句嘴。比喻提出见。
成语出处: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此等书知出于何伧之手,乃托文章巨公之名,以诳世之聋瞽。人家子弟,辄奉以为圣经贤传,敢别置一喙,闻人出一议,辄摇手闭目,以为侮圣人之言。”
5

承颜候色

成语拼音:
chéng yán hòu sè
成语解释:
看人脸色行事,敢有见。
成语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寇治传》:“畏避势家,承颜候色,能有所执据。”
6

伐异

成语拼音:
dǎng tóng fá yì
成语解释:
党:原“傥”;指偏袒;现在也指结伙;伐:攻击偏袒或聚集自己见相的人;排斥、攻击跟自己的人。泛指社会上成帮结派相互斗争。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7

方圆殊趣

成语拼音:
fāng yuán shū qù
成语解释:
殊趣:趣。因方圆形状各异,趣大相径庭。比喻人或事物各异,其趣或特征也各
成语出处:
《宋书·礼志一》:“今者见生,或年在扞格,方圆殊趣,宜听其去就,各从所安。”
8

惠施之谋

成语拼音:
huì shī zhī móu
成语解释:
比喻兼听则聪,善于听取见才能明察善断
成语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
9

罚异

成语拼音:
shǎng tóng fá yì
成语解释:
谓奖赏和自己的见相的,惩罚和自己的的。
成语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八经》:“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是谓赏罚异。”
10

未敢苟

成语拼音:
wèi gǎn gǒu tóng
成语解释:
敢随便
成语出处:
* 关于不同意的成语 形容不同意的成语 描述不同意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