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字是里的成语 (143个)

41

受敌

成语拼音:
biǎo lǐ shòu dí
成语解释:
内外受到敌人的攻击。
成语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诸葛诞传》:“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受敌,此危道也。”
42

山河

成语拼音:
biǎo lǐ shān hé
成语解释:
: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43

为奸

成语拼音:
biǎo lǐ wéi jiān
成语解释:
:内外;奸:虚伪狡诈。比喻用勾结、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做坏事。
成语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 言事 王虎谷封事》:“王虎谷为祠祭郎中,以太监李广交结寿宁侯表为奸,特疏请斩广以谢宗庙。”
44

相符

成语拼音:
biǎo lǐ xiāng fú
成语解释:
:指内外;符:符合。指表如一
成语出处:
明 方孝孺《王待制私谥议》:“惟三代之学,本诸身心,著于行事,发于文辞,表相符,华质不爽。”
45

相合

成语拼音:
biǎo lǐ xiāng hé
成语解释:
:内外;合:协同。外相互协同
成语出处:
西周·吕尚《阴符》:“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战于雨水之间,乘敌过邑,是谓表相合。”
46

相济

成语拼音:
biǎo lǐ xiāng jì
成语解释:
:指内外;济:救助。指内外互相补充
成语出处:
晋 桓温《辞参朝政疏》:“不有行者,谁捍牧圉,表相济,实深实重。”
47

相依

成语拼音:
biǎo lǐ xiāng yī
成语解释:
指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成语出处:
《资治通鉴 秦始皇二十六年》:“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相依。”
48

一致

成语拼音:
biǎo lǐ yī zhì
成语解释:
外一致,指思想与言行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
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忠信乐易,表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
49

之才

成语拼音:
bǎi lǐ zhī cái
成语解释:
:方圆百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地区的人才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庞士元非百之才。”
50

彻外

成语拼音:
chè lǐ chè wài
成语解释:
到外,完完全全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0回:“又叫裁缝与武松彻彻外做秋衣。”
51

扒外

成语拼音:
chī lǐ pá wài
成语解释:
比喻受这一方好处,却暗为另一方效劳
成语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人心隔肚皮,备不住有那吃扒外的家伙走风漏水,叫韩老六跑了。”
52

爬外

成语拼音:
chī lǐ pá wài
成语解释:
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成语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立此存照”(四)》:“凡一班吃爬外,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
53

无人莫做官

成语拼音:
cháo lǐ wú rén mò zuò guān
成语解释:
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成语出处:
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三卷:“却说常言道,‘朝无人莫做官’,这句话深为有理。”
54

至外

成语拼音:
chè lǐ zhì wài
成语解释:
见“彻彻外”。
成语出处:
《水浒传》第十一回:“[柴进]叫庄客取一笼衣裳出来,叫林冲彻至外都换了。”
55

耷拉

成语拼音:
dī lǐ dā lā
成语解释:
物体下垂的样子
成语出处:
56

嘟噜

成语拼音:
dī lǐ dū lū
成语解释:
形容大大小小的一串东西高低不齐地挂在一起,显得很累赘,不利落
成语出处:
57

打外

成语拼音:
dǎ lǐ dǎ wài
成语解释:
比喻又要管家的事,又要对付外面的事
成语出处:
浩然《浮云》:“娶了媳妇,就有了个打打外的帮手。”
58

蛔虫

成语拼音:
dù lǐ huí chóng
成语解释:
蛔虫因寄生在人的肠胃中,故用以比喻对别人的心活动知道得十分清楚。
成语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你是你爹肚蛔虫。”
59

泪下

成语拼音:
dù lǐ lèi xià
成语解释:
眼泪往肚流。形容有苦说不出。
成语出处:
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泪流。”
60

疙瘩

成语拼音:
gē lǐ gē dā
成语解释:
文字不通畅,物体不平滑很粗糙
成语出处: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五回:“滋着一脸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领,腰系丝绦,疙疙瘩,光着两只脚,拖一双破草鞋。”
* 第二个字是里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