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当年不死方”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便是当年不死方”出自宋代文天祥的《发通州》,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iàn shì dāng nián bù sǐ fā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便是当年不死方”全诗

《发通州》
淮水淮山阻且长,孤臣性命寄何乡。
只从海上寻归路,便是当年不死方

分类:

作者简介(文天祥)

文天祥头像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发通州》文天祥 翻译、赏析和诗意

《发通州》是宋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淮水淮山阻且长,
孤臣性命寄何乡。
只从海上寻归路,
便是当年不死方。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文天祥作为一个孤独的臣子,面对淮水和淮山的阻隔,他将自己的性命寄托于何处。他决心只身从海上寻找回家的路,因为这条路就是他当年选择不屈不挠、宁死不屈的方向。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文天祥坚定不移的忠诚和不屈的精神。淮水和淮山象征着他与家乡的隔离和困境,但他并不气馁,而是选择了从海上寻找回家的道路。这种决心和勇气展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诗中的“不死方”一词,意味着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屈服于敌人。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在宋代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了后来的人们所推崇和赞美的对象。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文天祥的困境和他的选择,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是一首具有历史意义和感人力量的作品,激励着人们追求自由、正义和坚定的信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便是当年不死方”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fā tōng zhōu
发通州

huái shuǐ huái shān zǔ qiě zhǎng, gū chén xìng mìng jì hé xiāng.
淮水淮山阻且长,孤臣性命寄何乡。
zhī cóng hǎi shàng xún guī lù, biàn shì dāng nián bù sǐ fāng.
只从海上寻归路,便是当年不死方。

“便是当年不死方”平仄韵脚

拼音:biàn shì dāng nián bù sǐ fāng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便是当年不死方”的相关诗句

“便是当年不死方”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便是当年不死方”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便是当年不死方”出自文天祥的 《发通州》,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