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通口诵方无碍”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心通口诵方无碍”出自宋代苏辙的《赠石台问长老二绝》,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xīn tōng kǒu sòng fāng wú ài,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心通口诵方无碍”全诗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
法达曾经见老卢,半生勤苦一朝虚。
心通口诵方无碍,笑把吴鸾细字书。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

法达曾经见老卢,
半生勤苦一朝虚。
心通口诵方无碍,
笑把吴鸾细字书。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辙向石台长老赠诗的作品。法达曾与老卢有过一次见面,半生的勤苦在一瞬间变得虚幻。诗人表示自己内心的通达使口诵经典变得无碍,他开怀笑着将吴鸾的细字书献给长老。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诗人的豁达心态和对佛法的理解。首句描绘了法达与老卢的相见,暗示了一次重要的经历或领悟。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艰辛努力的领悟,一切都在瞬间变得虚幻。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宽广和对佛法的领悟,他的心灵通达使得诵读经典毫无障碍。最后一句以幽默的方式,诗人笑着将吴鸾的细字书赠予长老,展现了他对佛法和修行的轻松态度。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修行的态度,展示了他豁达乐观的心境。这首诗词在形式上采用了绝句的格律,字句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展现了苏辙的才华和诗人的心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心通口诵方无碍”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èng shí tái wèn zhǎng lǎo èr jué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

fǎ dá céng jīng jiàn lǎo lú, bàn shēng qín kǔ yī zhāo xū.
法达曾经见老卢,半生勤苦一朝虚。
xīn tōng kǒu sòng fāng wú ài, xiào bǎ wú luán xì zì shū.
心通口诵方无碍,笑把吴鸾细字书。

“心通口诵方无碍”平仄韵脚

拼音:xīn tōng kǒu sòng fāng wú ài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一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心通口诵方无碍”的相关诗句

“心通口诵方无碍”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心通口诵方无碍”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心通口诵方无碍”出自苏辙的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