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 苏轼

采撷殊未厌,忽然已成阴。
蝉鸣看不见,鹤立赴还深。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槐》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槐花采撷殊未厌,
忽然已成阴。
蝉鸣看不见,
鹤立赴还深。

中文译文:
我采摘槐花的兴致依然高涨,
转眼间却已经变成了秋天。
蝉鸣声无法再听到,
鹤站在远方归巢的路途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作品,通过描绘槐花的凋零和季节的变迁,表达了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主题。

首先,诗人提到自己采摘槐花时的喜悦,表示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然而,转眼间,槐花已经凋零,暗示着时间的不可逆转和生命的短暂。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蝉鸣声无法再听到的情景。蝉鸣通常是夏季的声音,而鹤立赴还深则表明秋天已经来临,暗示着季节的更替和岁月的流转。

整首诗通过对槐花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槐花凋零象征着青春的逝去,而蝉鸣声的消失和鹤归巢的远方则暗示着人生的转折和变化。这些形象的运用使得诗意更加深远,引发读者对时间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感慨。读者在品味这首诗时会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同时也会被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所触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槐》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huái

cǎi xié shū wèi yàn, hū rán yǐ chéng yīn.
采撷殊未厌,忽然已成阴。
chán míng kàn bú jiàn, hè lì fù hái shēn.
蝉鸣看不见,鹤立赴还深。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槐》专题为您介绍槐古诗,槐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