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微之见过》 王安石

此身已是一枯株,所记交朋八九无。
唯有微之来访旧,天寒几夕拥山炉。
分类:

作者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头像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谢微之见过》王安石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谢微之见过》

此身已是一枯株,
所记交朋八九无。
唯有微之来访旧,
天寒几夕拥山炉。

中文译文:
我这个身体已经如同一棵枯萎的树,
所记得的交往朋友已经寥寥无几。
只有微之前来探访旧情,
在寒冷的天气里数夜拥着山炉。

诗意: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于宋代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温暖的思念之情。诗人自比一棵枯萎的树,暗示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交往的朋友也渐渐减少。然而,唯有朋友微之仍然记得过去的交情,并来探访诗人。在寒冷的天气中,诗人数夜拥着山炉,与微之一同分享温暖和回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和思念之情。诗中的一枯株象征着诗人自身的状况,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凋零。然而,微之的到来给予了诗人温暖和慰藉,体现了真挚的友谊的可贵之处。诗人在寒冷的冬夜中拥着山炉,表达了内心对微之的感激之情。整首诗通过对友情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温暖和亲情的向往,给人以温暖、感人的感觉。

这首诗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人们对友情的渴望和对温暖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该诗反映了王安石深沉内省的情感和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使读者在感受诗人的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引发对友情和温情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谢微之见过》王安石 拼音读音参考

xiè wēi zhī jiàn guò
谢微之见过

cǐ shēn yǐ shì yī kū zhū, suǒ jì jiāo péng bā jiǔ wú.
此身已是一枯株,所记交朋八九无。
wéi yǒu wēi zhī lái fǎng jiù, tiān hán jǐ xī yōng shān lú.
唯有微之来访旧,天寒几夕拥山炉。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谢微之见过》专题为您介绍谢微之见过古诗,谢微之见过王安石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