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桐庐三首》 杨万里

後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
人家逼江岸,屋柱入沧波。
老去频经此,重来更几何。
牛山动悲感,曾侍板舆过。
分类:

作者简介(杨万里)

杨万里头像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舟过桐庐三首》杨万里 翻译、赏析和诗意

《舟过桐庐三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舟经过桐庐的景象,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舟过桐庐三首

後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
人家逼江岸,屋柱入沧波。
老去频经此,重来更几何。
牛山动悲感,曾侍板舆过。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桐庐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柳、人家和江岸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後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形容了桐庐周围山峦起伏,柳树丛生的景象。这里的山和柳树可以被视为自然界的象征,它们的数量之多暗示了岁月的长河和生命的繁衍。

接着,诗中描述了“人家逼江岸,屋柱入沧波”。这句描绘了人类活动与江岸的交汇,屋柱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这里的江岸和屋柱可以被视为人类的象征,它们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暗示了人生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他说“老去频经此,重来更几何”,意味着他已经多次经历过桐庐的舟行,而重复的经历使他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的感受。这种反复的经历也暗示了人生的循环和重复。

最后两句“牛山动悲感,曾侍板舆过”,表达了作者对桐庐的情感。牛山是桐庐的一座山峰,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桐庐的深情厚意。曾侍板舆过则暗示了作者曾经在桐庐居住或经过,这种亲身经历使他对桐庐的感受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桐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情厚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舟过桐庐三首》杨万里 拼音读音参考

zhōu guò tóng lú sān shǒu
舟过桐庐三首

hòu miàn shān wú shù, nán tóu liǔ gèng duō.
後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
rén jiā bī jiāng àn, wū zhù rù cāng bō.
人家逼江岸,屋柱入沧波。
lǎo qù pín jīng cǐ, chóng lái gèng jǐ hé.
老去频经此,重来更几何。
niú shān dòng bēi gǎn, céng shì bǎn yú guò.
牛山动悲感,曾侍板舆过。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舟过桐庐三首》专题为您介绍舟过桐庐三首古诗,舟过桐庐三首杨万里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