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秦十人》 黄庭坚

九真承诏上龙胡,尽是骊山所送徒。
惟有邓公留不去,松根搘鼎煮菖蒲。
分类:

作者简介(黄庭坚)

黄庭坚头像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避秦十人》黄庭坚 翻译、赏析和诗意

《避秦十人》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黄庭坚在逃避秦王的追捕时,与九位道士相伴的情景。

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九真承诏上龙胡,
九位真人奉旨前往龙胡,
尽是骊山所送徒。
他们都是骊山派来的弟子。

惟有邓公留不去,
只有邓公留了下来,
松根搘鼎煮菖蒲。
他用松根搭起鼎来煮菖蒲。

这首诗的诗意表达了黄庭坚逃避秦王追捕的经历,以及他与九位真人一起行走的情景。九位真人都是骊山派来保护黄庭坚的弟子,只有邓公选择留下来。邓公用松根搭起鼎来煮菖蒲,这里可能是用菖蒲的形象来象征他对道教修行的执着。

这首诗通过描写黄庭坚逃亡的情景,表达了他在逆境中的坚定和不屈的精神。九位真人的出现和邓公的留下,展现了黄庭坚得到道教力量的庇护和支持。邓公煮菖蒲的形象,则进一步突出了他对道教修行的专注和执着。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通过描写逃亡和道教元素,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信念和坚持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道教的力量与庇护。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避秦十人》黄庭坚 拼音读音参考

bì qín shí rén
避秦十人

jiǔ zhēn chéng zhào shàng lóng hú, jìn shì lí shān suǒ sòng tú.
九真承诏上龙胡,尽是骊山所送徒。
wéi yǒu dèng gōng liú bù qù, sōng gēn zhī dǐng zhǔ chāng pú.
惟有邓公留不去,松根搘鼎煮菖蒲。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避秦十人》专题为您介绍避秦十人古诗,避秦十人黄庭坚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