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道中作》 司马光

羁旅兼边思,川原蹀血新。
烟云长带雨,草树不在春。
细水淘沙骨,惊飚转路尘。
今朝见烽火,白首太平人。
分类:

作者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头像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延安道中作》司马光 翻译、赏析和诗意

《延安道中作》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司马光。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对边疆的思念之情。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羁旅兼边思,
川原蹀血新。
烟云长带雨,
草树不在春。
细水淘沙骨,
惊飚转路尘。
今朝见烽火,
白首太平人。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延安道路上的所思所感。作者身处边疆,思念故乡,感叹旅途的艰辛。他看到烟云长时间伴随着雨水,草木不再春天的繁茂。他用细水淘沙的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坚韧和不屈,同时也感叹风沙的惊人转变。最后,他看到了烽火,意味着太平时期的到来,但他已经年老,白发苍苍。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现了边疆的艰辛和思乡之情。作者运用了烟云、雨水、草木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细水淘沙、惊飚转路尘等比喻的手法,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太平时期的期盼,但也透露出他已经年迈的心境。整首诗词既有对边疆生活的真实描写,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延安道中作》司马光 拼音读音参考

yán ān dào zhōng zuò
延安道中作

jī lǚ jiān biān sī, chuān yuán dié xuè xīn.
羁旅兼边思,川原蹀血新。
yān yún zhǎng dài yǔ, cǎo shù bù zài chūn.
烟云长带雨,草树不在春。
xì shuǐ táo shā gǔ, jīng biāo zhuǎn lù chén.
细水淘沙骨,惊飚转路尘。
jīn zhāo jiàn fēng huǒ, bái shǒu tài píng rén.
今朝见烽火,白首太平人。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延安道中作》专题为您介绍延安道中作古诗,延安道中作司马光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