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天台梵才上人》 梅尧臣

常观月从东海出,想照石桥旁畔人。
试问当年与今日,清光不改只如新。
分类: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头像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寄天台梵才上人》梅尧臣 翻译、赏析和诗意

《寄天台梵才上人》是宋代文人梅尧臣的诗作。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常观月从东海出,
想照石桥旁畔人。
试问当年与今日,
清光不改只如新。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常常观察月亮从东海升起,同时想象着它照耀着石桥旁的人。作者试问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差别,然而清明的月光依然没有改变,如同它始终新鲜一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亮的出现和光芒,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思考和对永恒之美的赞叹。首先,作者提到自己常常观察月亮从东海升起,这显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关注和敏感。东海作为一个广阔的大海象征着无边无际的时间流逝,而月亮的升起则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其次,作者通过想象月光照耀着石桥旁的人,展现了他对人类存在的思考。石桥作为一个坚固的建筑物,代表着历史和岁月的流转,而人则是在时间中流转的存在。作者试问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差别,但他也暗示着清明的月光并没有改变,它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纯净和美丽。这种对清光不变的表达,反映了作者对永恒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月亮的升起和光芒,并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思考和对永恒之美的赞叹。它既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又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感悟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寄天台梵才上人》梅尧臣 拼音读音参考

jì tiān tāi fàn cái shàng rén
寄天台梵才上人

cháng guān yuè cóng dōng hǎi chū, xiǎng zhào shí qiáo páng pàn rén.
常观月从东海出,想照石桥旁畔人。
shì wèn dāng nián yǔ jīn rì, qīng guāng bù gǎi zhī rú xīn.
试问当年与今日,清光不改只如新。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寄天台梵才上人》专题为您介绍寄天台梵才上人古诗,寄天台梵才上人梅尧臣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