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待制清凉院观牡丹赋诗》 梅尧臣

公言牡丹盛,未睹古人诗。
品众自争贵,叶多方见奇。
名因他姓著,色为别根移。
华发我何感,洛阳年少时。
分类: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头像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和王待制清凉院观牡丹赋诗》梅尧臣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王待制清凉院观牡丹赋诗》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梅尧臣。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公言牡丹盛,
未睹古人诗。
品众自争贵,
叶多方见奇。
名因他姓著,
色为别根移。
华发我何感,
洛阳年少时。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清凉院与王待制一起观赏牡丹花时的景象和感受。牡丹花开得非常盛放,作者称之为"公言牡丹盛",意指众人都公认牡丹是最美的花卉。然而,作者却没有在古人的诗篇中找到描述牡丹之美的作品,这使他感到惋惜。

接着,作者提到人们都争相品评牡丹的品质,让人们看到了牡丹叶子的各种多样性,这也增加了牡丹的奇特之处。牡丹的名字因为它的姓氏而闻名,而牡丹的颜色却因为根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牡丹之美的感慨,他借花的华发来比喻牡丹的绚丽,也勾起了他在年少时所在的洛阳的回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牡丹花的盛开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和惋惜。作者对牡丹花的盛放之美感到惊叹,但却感叹古人没有留下关于牡丹的诗篇,这显示了作者对古代文人的钦佩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诗中的"品众自争贵"和"叶多方见奇"表明人们对牡丹的品质和多样性进行了评判和比较。这种争论和评判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之心。

最后,作者通过回忆洛阳年少时的经历,将牡丹与自己的个人经历相联系,以表达对牡丹之美的个人情感。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牡丹的盛开之美和人们对其赏识的热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个人记忆的思考和回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经历的思考,展示了他对花卉之美的独特见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和王待制清凉院观牡丹赋诗》梅尧臣 拼音读音参考

hé wáng dài zhì qīng liáng yuàn guān mǔ dān fù shī
和王待制清凉院观牡丹赋诗

gōng yán mǔ dān shèng, wèi dǔ gǔ rén shī.
公言牡丹盛,未睹古人诗。
pǐn zhòng zì zhēng guì, yè duō fāng jiàn qí.
品众自争贵,叶多方见奇。
míng yīn tā xìng zhe, sè wèi bié gēn yí.
名因他姓著,色为别根移。
huá fà wǒ hé gǎn, luò yáng nián shào shí.
华发我何感,洛阳年少时。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和王待制清凉院观牡丹赋诗》专题为您介绍和王待制清凉院观牡丹赋诗古诗,和王待制清凉院观牡丹赋诗梅尧臣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