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陈秘校见寄》 梅尧臣

郁郁东堂桂,常期接袂攀。
羽翰殊不及,蓬荜却空还。
江水几经岁,监中无壮颜。
音尘能见问,谁道隔云山。
分类: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头像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依韵和陈秘校见寄》梅尧臣 翻译、赏析和诗意

《依韵和陈秘校见寄》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郁郁东堂桂,常期接袂攀。
羽翰殊不及,蓬荜却空还。
江水几经岁,监中无壮颜。
音尘能见问,谁道隔云山。

译文:
郁郁东堂的桂树,常常相互交换着衣袖。
羽毛笔的飞腾难以与之比拟,而蓬草和茂林却仍然空空荡荡。
江水流淌了多少年,监狱里没有了年轻的面容。
尘世的声音能够传达问题,但谁能告诉我,到底隔着哪座云山?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梅尧臣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诗中的东堂桂树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学问,而衣袖的相互触碰则暗示着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渴望。然而,作者认为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还远远不及羽毛笔的飞腾,感觉自己的努力被扼杀,成果无法达到预期。江水的流淌象征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在监狱中度过了很多年,看不到自己年轻时的容颜。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外界的困惑,他感叹尘世的喧嚣无法传达自己内心的问题,而外界又无人能告诉他如何解决困境。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身的处境和困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桂树、羽毛笔和蓬草茂林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和努力的不满足,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于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渴望。江水的几经岁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监狱中无壮颜的描写则强调了作者被困的局限和无奈。最后两句则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疑问和困惑,他感觉自己的问题无法被外界理解,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整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存在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依韵和陈秘校见寄》梅尧臣 拼音读音参考

yī yùn hé chén mì xiào jiàn jì
依韵和陈秘校见寄

yù yù dōng táng guì, cháng qī jiē mèi pān.
郁郁东堂桂,常期接袂攀。
yǔ hàn shū bù jí, péng bì què kōng hái.
羽翰殊不及,蓬荜却空还。
jiāng shuǐ jǐ jīng suì, jiān zhōng wú zhuàng yán.
江水几经岁,监中无壮颜。
yīn chén néng jiàn wèn, shuí dào gé yún shān.
音尘能见问,谁道隔云山。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依韵和陈秘校见寄》专题为您介绍依韵和陈秘校见寄古诗,依韵和陈秘校见寄梅尧臣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