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临川公游天池》 高启

骑马寻幽度岭迟,老僧不识使君谁。
门开红叶林间寺,泉漫青山石上池。
残果已收猿食少,枯松欲折鹤巢危。
壁间不用题名字,无限苍苔没旧碑。
分类:

作者简介(高启)

高启头像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陪临川公游天池》高启 翻译、赏析和诗意

《陪临川公游天池》是明代高启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临川公一同游览天池的情景,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骑马寻幽度岭迟,
老僧不识使君谁。
门开红叶林间寺,
泉漫青山石上池。
残果已收猿食少,
枯松欲折鹤巢危。
壁间不用题名字,
无限苍苔没旧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林、寺庙、泉水等元素,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骑马寻幽,游历山岭,但行进缓慢,似乎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他遇到了一位老僧,老僧对临川公的身份并不了解,这暗示了人们在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无论身份地位如何,自然界都是超越人类的存在。

诗中提到的红叶林间寺和青山石上的池塘,展示了秋天的景色。红叶和青山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泉水从石头上涌出,形成了一个清澈的池塘,给人以宁静和清新的感觉。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残果已经收集完毕,猿猴的食物变少了,枯松树欲折断,鹤巢岌岌可危。这些描写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和自然界的变化。残果的收集和猿猴食物的减少表明秋天已经过去,冬天即将来临。枯松树和鹤巢的危险则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最后两句诗提到了壁间没有题写名字的碑石,以及覆盖着苍苔的旧碑。这暗示了岁月的长久流逝,人们的名字和事迹都会逐渐被遗忘,而自然界却永恒存在,不受时间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时光的流转。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壮美,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陪临川公游天池》高启 拼音读音参考

péi lín chuān gōng yóu tiān chí
陪临川公游天池

qí mǎ xún yōu dù lǐng chí, lǎo sēng bù shí shǐ jūn shuí.
骑马寻幽度岭迟,老僧不识使君谁。
mén kāi hóng yè lín jiān sì, quán màn qīng shān shí shàng chí.
门开红叶林间寺,泉漫青山石上池。
cán guǒ yǐ shōu yuán shí shǎo, kū sōng yù zhé hè cháo wēi.
残果已收猿食少,枯松欲折鹤巢危。
bì jiān bù yòng tí míng zì, wú xiàn cāng tái méi jiù bēi.
壁间不用题名字,无限苍苔没旧碑。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陪临川公游天池》专题为您介绍陪临川公游天池古诗,陪临川公游天池高启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