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二首一》 晁补之

建春门外柳依依,迸泪当年彩服嬉。
穷子更无逢父日,匿王空记看河时。
分类:

作者简介(晁补之)

晁补之头像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二首一》晁补之 翻译、赏析和诗意

《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二首一》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诗词。下面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建春门外柳依依,
迸泪当年彩服嬉。
穷子更无逢父日,
匿王空记看河时。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晁补之在洛阳的儿时回忆。诗中的建春门是洛阳城的一座城门,柳树在门外依依摇曳。诗人回忆起年幼时穿着彩色服装玩耍的情景,不禁泪水涌上心头。他是一个没有见过父亲的贫穷孩子,每逢父亲应该归来的日子,却始终没有等到他。诗人隐居在寓所中,只能空虚地回忆着看河的时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晁补之内心深处的思念和孤独。诗人通过描写柳树依依摇曳的景象,以及自己曾经欢乐的童年时光,展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然而,诗人的父亲却不在身边,这使他倍感穷困和孤独。诗中的"穷子更无逢父日"表达了他对亲情的渴望和无奈。最后两句"匿王空记看河时"意味着诗人只能在自己的回忆中寻找慰藉,无法与现实中的父亲相聚。

整首诗虽然字数不多,但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同时,诗人的孤独和无奈也在其中得到了生动的表达。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触动人心,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家庭的眷恋,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晁补之的情感体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二首一》晁补之 拼音读音参考

shǒu pú guò luò sī shí suì shí shì xiān jūn yù jū qì tì chéng shī èr shǒu yī
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二首一

jiàn chūn mén wài liǔ yī yī, bèng lèi dāng nián cǎi fú xī.
建春门外柳依依,迸泪当年彩服嬉。
qióng zi gèng wú féng fù rì, nì wáng kōng jì kàn hé shí.
穷子更无逢父日,匿王空记看河时。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二首一》专题为您介绍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二首一古诗,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二首一晁补之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