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堂会宿二首》 苏辙

逍遥堂後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逍遥堂会宿二首》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逍遥堂会宿二首》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苏辙在逍遥堂后的一夜,感受到风雨声和怀念过去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逍遥堂后千寻木,
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
不知漂泊在彭城。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在逍遥堂后度过的一个夜晚。诗人感受到了中夜时分风雨的声音,这些声音伴随着长久的时光,如同千寻一般。他在床上寻找往昔的约定,但却误以为找到了,不知道自己已经漂泊在彭城。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逍遥堂后的一夜的感受和思考。诗人通过描绘风雨声,展示了夜晚的寂静和孤独,与此同时,也唤起了他对过去时光的怀念。逍遥堂是苏辙的住所,这里成为了他思考和寻找过去的场所。

诗中的"误喜对床寻旧约"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渴望和希望,他在床上寻找以往的约定,但却是错误的,这也暗示了他已经远离了曾经的约定和归属感。最后一句"不知漂泊在彭城"则表明他对自己当前的处境不甚了解,感受到一种漂泊和失落的状态。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通过对风雨声和对床寻约的描绘,传达了他对过去时光和归属感的思考。这首诗词虽然短小,却能引起读者对人生追求、归属感和失落的共鸣,展现了苏辙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逍遥堂会宿二首》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xiāo yáo táng huì sù èr shǒu
逍遥堂会宿二首

xiāo yáo táng hòu qiān xún mù, zhǎng sòng zhōng xiāo fēng yǔ shēng.
逍遥堂後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wù xǐ duì chuáng xún jiù yuē, bù zhī piāo bó zài péng chéng.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逍遥堂会宿二首》专题为您介绍逍遥堂会宿二首古诗,逍遥堂会宿二首苏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