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毛君九日》 苏辙

山脚侵城尽是台,登高处处喜崔嵬。
手拈霜菊香无奈,面拂江风酒自开。
幕府尊罍云里集,民家歌吹静中来。
定知胜却陶彭泽,怅望篱边白日颓。
分类: 九日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次韵毛君九日》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次韵毛君九日》是苏辙所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脚侵城尽是台,
登高处处喜崔嵬。
手拈霜菊香无奈,
面拂江风酒自开。
幕府尊罍云里集,
民家歌吹静中来。
定知胜却陶彭泽,
怅望篱边白日颓。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九月的景象。山脚下的平台连绵不断,逐渐融入了城市的边缘。登上高处,无论哪里都可以看到崔嵬的景色,即高山峻岭。诗人手中拿着刚采摘的霜菊,香气扑鼻,但无法持久。面对江风拂面,酒意自然而然地迎面而来。在官府的幕府中,贵族们聚集在云雾之间,而平民百姓的歌声和吹奏之声则在宁静中传来。诗人相信自己能够超过陶渊明和彭泽,达到他们所追求的境界,但他却感到遗憾地看着篱笆边的白天渐渐衰落。

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九月的景色为主线,展示了诗人对山水景致和人生境遇的感受。诗中通过对山脚、高处、霜菊、江风、幕府和民家的描绘,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景象和氛围。山脚下的台阶代表城市的繁华,而高处的崔嵬则象征着高山的壮丽景色。霜菊的香气暗示着短暂的美好,而江风和酒意则代表了自然和人生的自由和畅快。幕府中的贵族和民家的歌吹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社会的阶层差异。诗人对自己的追求和期望表现在“定知胜却陶彭泽”的句子中,他希望能够超越传世名士,达到更高的境界。然而,诗末的“怅望篱边白日颓”传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之情,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

总的来说,《次韵毛君九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山水景致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境遇的追求和矛盾心理。这首诗词在艺术上展现了苏辙独特的感受和思考方式,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次韵毛君九日》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cì yùn máo jūn jiǔ rì
次韵毛君九日

shān jiǎo qīn chéng jìn shì tái, dēng gāo chǔ chù xǐ cuī wéi.
山脚侵城尽是台,登高处处喜崔嵬。
shǒu niān shuāng jú xiāng wú nài, miàn fú jiāng fēng jiǔ zì kāi.
手拈霜菊香无奈,面拂江风酒自开。
mù fǔ zūn léi yún lǐ jí, mín jiā gē chuī jìng zhōng lái.
幕府尊罍云里集,民家歌吹静中来。
dìng zhī shèng què táo péng zé, chàng wàng lí biān bái rì tuí.
定知胜却陶彭泽,怅望篱边白日颓。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次韵毛君九日》苏辙专题为您介绍《次韵毛君九日》苏辙的诗词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诗意词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