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三华岩堂》 苏辙

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
画作正定看,於何是佛性。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三华岩堂》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三华岩堂》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佛口如澜翻,
初无一正定。
画作正定看,
於何是佛性。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幅画作,画中展现的是华岩堂,同时融合了佛教的思想。诗人通过艺术作品,探讨了佛性的本质和意义。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描绘画作来表达作者的思考。首句“佛口如澜翻”形象地描绘了佛像的嘴唇宛如波涛翻滚的样子,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接着,“初无一正定”表达了佛像初次形成时的模糊不定,暗示了佛性的复杂和深远。第三句“画作正定看”则引发了读者对画作的关注,画作在展现佛像的过程中,或许能揭示佛性的真谛。最后一句“於何是佛性”,则是诗人的思考和质问,诗人在面对佛性这一哲学概念时,思索其真正的内涵和存在方式。

整首诗词通过对画作的描绘,以及对佛性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引发了对深层哲学问题的思考。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展示了苏辙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哲学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三华岩堂》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tí lǐ gōng lín shān zhuāng tú qí sān huá yán táng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三华岩堂

fú kǒu rú lán fān, chū wú yī zhèng dìng.
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
huà zuò zhèng dìng kàn, yú hé shì fó xìng.
画作正定看,於何是佛性。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三华岩堂》专题为您介绍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三华岩堂古诗,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三华岩堂苏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