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荔支》 苏辙

含露迎风惜不尝,故将赤日损容光。
红消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
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乾荔支》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乾荔支》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含露迎风惜不尝,
故将赤日损容光。
红消白瘦香犹在,
想见当年十八娘。

诗意:
这首诗以乾荔支为题材,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和怀念之情。诗中描绘了乾荔支在清晨含露迎风的美丽景象,但苏辙却不舍得品尝它,因为他觉得它会损害朝阳的光辉。尽管乾荔支的颜色逐渐凋谢,香气逐渐消散,但对于当年的美好记忆仍然存在,使他想起了过去的那位十八岁的少女。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乾荔支的美丽和作者自身的感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逝去的惋惜之情。乾荔支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它在清晨含露迎风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作者不舍得品尝乾荔支,是因为他觉得它的美丽不应该被破坏,这种惜物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敏感和细腻。他将乾荔支与赤日相对照,强调了它的美丽胜过太阳的光辉。这种对美的赞美和珍惜,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

同时,诗中的“红消白瘦香犹在”表达了即使乾荔支逝去,它的香气和记忆仍然存在,使作者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最后一句“想见当年十八娘”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之情。这位十八岁的少女可能是作者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通过乾荔支勾起了对她的回忆和思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乾荔支的美丽和作者的感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逝去的惋惜之情,同时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过去的怀念。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美的赞美使得《乾荔支》成为了一首具有感人力量的诗词作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乾荔支》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gān lì zhī
乾荔支

hán lù yíng fēng xī bù cháng, gù jiāng chì rì sǔn róng guāng.
含露迎风惜不尝,故将赤日损容光。
hóng xiāo bái shòu xiāng yóu zài, xiǎng jiàn dāng nián shí bā niáng.
红消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乾荔支》专题为您介绍乾荔支古诗,乾荔支苏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