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石纲》 汪元量

假山虽假总非真,未必中间可隐身。
若使此山身可隐,上皇不作远行人。
分类:

作者简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花石纲》汪元量 翻译、赏析和诗意

《花石纲》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以假山为题材,通过对假山的描绘,表达了人世间虚幻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诗中作者提到假山虽然是虚构的,但并非完全不真实。它可能隐藏着一些真实的东西。作者认为,如果这座假山能够真正隐藏起来,那么当年的皇帝就不会选择长途旅行,而是会在这座假山中隐居。

这首诗的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译文:
假山虽假总非真,
未必中间可隐身。
若使此山身可隐,
上皇不作远行人。

诗意:
这座假山虽然是虚构的,但并非完全不真实。
也许有一些东西可以在假山中隐藏起来。
如果这座假山真的可以让人隐居其中,
那么当年的皇帝就不会远离朝廷,选择长途旅行。

赏析:
《花石纲》通过对假山的描绘,探讨了虚幻与真实之间的关系。假山作为人工构建的景观,本身并非真实的山水,但它却有可能隐藏着一些真实的事物。这种虚幻和真实的对比,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虚假和真实的区别。

作者通过谈论假山,间接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他认为,如果有一种方式可以真正地隐藏起来,那么人们就可以摆脱繁杂的世俗,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也可以理解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意味深长,给人以深思。它不仅仅是对假山的描述,更是通过假山这个象征,探讨了人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生活本质和内心追求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花石纲》汪元量 拼音读音参考

huā shí gāng
花石纲

jiǎ shān suī jiǎ zǒng fēi zhēn, wèi bì zhōng jiān kě yǐn shēn.
假山虽假总非真,未必中间可隐身。
ruò shǐ cǐ shān shēn kě yǐn, shàng huáng bù zuò yuǎn xíng rén.
若使此山身可隐,上皇不作远行人。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花石纲》专题为您介绍花石纲古诗,花石纲汪元量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