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曲》 杨维桢

吴王张高宴,台下阅犀兵。
高台三百里,不见越王城。
分类:

作者简介(杨维桢)

杨维桢头像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苏台曲》杨维桢 翻译、赏析和诗意

《苏台曲》是元代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吴王张高举办盛宴,台下观赏犀牛士兵。
高台在三百里之外,看不到越王的城池。

诗意:
《苏台曲》描绘了吴国君主张高的盛宴场景。在台下观赏的是装备骁勇的犀牛士兵。高台离越王的城池有三百里远,因此看不到越王的城池所在。

赏析:
这首诗以吴王张高的盛宴为背景,通过描绘台下的犀牛士兵和高台与越王城之间的距离,展现了诗人对当时时局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描述了吴王张高的盛宴,这一场面热闹而盛大。吴王张高身为吴国的统治者,举办盛宴是展示他的权威和富有的象征。盛宴的规模如此之大,可见吴国的繁荣和富裕。

其次,诗人通过描绘台下的犀牛士兵,展现了当时吴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犀牛作为一种强壮而凶猛的动物,被用作士兵的象征,显示出吴国军队的威武和强大。这也预示着吴国在当时的战争中具备了很强的实力。

最后,诗人描述了高台与越王城之间的距离,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巨大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凸显了吴国与越国之间的对立和敌对关系。无论吴王张高如何举办盛宴,如何炫耀自己的权威,越王的城池仍然不在视野范围之内,暗示了越国的强大和对吴国的制约。

整首诗词充满了元代时期的历史背景氛围,展现了当时吴越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军事对抗。通过对盛宴场景的描绘和高台与越王城之间距离的对比,诗人抒发了对时局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台曲》杨维桢 拼音读音参考

sū tái qū
苏台曲

wú wáng zhāng gāo yàn, tái xià yuè xī bīng.
吴王张高宴,台下阅犀兵。
gāo tái sān bǎi lǐ, bú jiàn yuè wáng chéng.
高台三百里,不见越王城。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苏台曲》专题为您介绍苏台曲古诗,苏台曲杨维桢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