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七首)》 刘基

漫漫阳春不见秋,人生得意总忘愁。
茱萸谢尽芙蓉发,清夜吹笙月满楼。
分类:

作者简介(刘基)

刘基头像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有感(七首)》刘基 翻译、赏析和诗意

《有感(七首)》是明代诗人刘基的作品。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漫漫阳春不见秋,
春天长久,却不见秋天的踪迹,
这里阳春的意象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兴盛和美好,而秋天则代表着事物的衰败和消逝。作者暗示人生中的得意时光常常使人忘却了忧愁和悲伤。

人生得意总忘愁。
人生中的得意和成功往往会使人忘记忧愁和痛苦。
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他认为人生中的欢乐和成功应该能够抵消人生中的忧愁和困苦。

茱萸谢尽芙蓉发,
茱萸的花谢了,芙蓉的花却开放,
茱萸和芙蓉都是秋天的花卉,茱萸象征着离别和忧伤,而芙蓉则象征着希望与美好。这两种花的对比,暗示了人生中的离别和希望交替出现。

清夜吹笙月满楼。
在宁静的夜晚,笙箫的声音飘荡,明亮的月光洒满楼阁。
这里表现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情境,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一刻欢愉和安宁。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描绘了人生中的欢乐和忧愁,以及离别和希望的交替。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有感(七首)》刘基 拼音读音参考

yǒu gǎn qī shǒu
有感(七首)

màn màn yáng chūn bú jiàn qiū, rén shēng de yì zǒng wàng chóu.
漫漫阳春不见秋,人生得意总忘愁。
zhū yú xiè jǐn fú róng fā, qīng yè chuī shēng yuè mǎn lóu.
茱萸谢尽芙蓉发,清夜吹笙月满楼。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有感(七首)》专题为您介绍有感(七首)古诗,有感(七首)刘基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