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寺鳗井》 林景熙

云根藏海眼,灵物此中蟠。
吐沫晴岩雨,飞阴夏木寒。
何年化龙去,半日待潮看。
消长从谁问,微吟倚石阑。
分类:

作者简介(林景熙)

林景熙头像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宝林寺鳗井》林景熙 翻译、赏析和诗意

《宝林寺鳗井》是宋代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云根藏海眼,
灵物此中蟠。
吐沫晴岩雨,
飞阴夏木寒。
何年化龙去,
半日待潮看。
消长从谁问,
微吟倚石阑。

诗意:
这首诗以宝林寺的鳗井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幽静神奇的景象。诗人通过描写井水中的奇特景致,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蕴含了对生命与时间流转的思索,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宝林寺鳗井的景色和其中蕴含的哲理。诗的开头两句“云根藏海眼,灵物此中蟠”,通过运用隐喻和比喻,将云雾如同生长在海底的眼睛,将鳗鱼比作隐藏其中的灵物,创造出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意象。

接下来的两句“吐沫晴岩雨,飞阴夏木寒”描绘了井水中的泡沫,在晴朗的岩石上滴下,形成了如雨般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绘,诗人创造出一种富有生气和动感的画面。

诗的后半部分,“何年化龙去,半日待潮看。消长从谁问,微吟倚石阑。”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思考。化龙是指蛟龙化为云雾,消长代表着生命的消长和世事的变迁。诗人借此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最后两句以微吟倚石阑的方式结尾,给人一种沉思的氛围,强调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探索。

总体而言,《宝林寺鳗井》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林景熙独特的诗意和对自然与生命的敏感触觉。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蕴,使读者在赏诗的过程中得到思考和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宝林寺鳗井》林景熙 拼音读音参考

bǎo lín sì mán jǐng
宝林寺鳗井

yún gēn cáng hǎi yǎn, líng wù cǐ zhōng pán.
云根藏海眼,灵物此中蟠。
tù mò qíng yán yǔ, fēi yīn xià mù hán.
吐沫晴岩雨,飞阴夏木寒。
hé nián huà lóng qù, bàn rì dài cháo kàn.
何年化龙去,半日待潮看。
xiāo zhǎng cóng shuí wèn, wēi yín yǐ shí lán.
消长从谁问,微吟倚石阑。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宝林寺鳗井》专题为您介绍宝林寺鳗井古诗,宝林寺鳗井林景熙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