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者简介(李白)

李白头像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翻译及注释

翻译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1.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2.间:一作“下”,一作“前”。
3.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4.“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5.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将:和,共。
8.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10.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12.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翻译二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
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简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赏析二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拼音读音参考

yuè xià dú zhuó sì shǒu qí yī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huā jiān yī hú jiǔ, dú zhuó wú xiāng qīn.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jǔ bēi yāo míng yuè, duì yǐng chéng sān rén.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yuè jì bù jiě yǐn, yǐng tú suí wǒ shēn.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zàn bàn yuè jiāng yǐng, xíng lè xū jí chūn.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wǒ gē yuè pái huái, wǒ wǔ yǐng líng luàn.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xǐng shí tóng jiāo huān, zuì hòu gè fēn sǎn.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tóng jiāo huān yī zuò: xiāng jiāo huān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yǒng jié wú qíng yóu, xiāng qī miǎo yún hàn.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网友评论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李白身居长安,正是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所以写下本诗,告诉自己及时行乐。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更多诗词分类

*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专题为您介绍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古诗,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