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情者的诗词(826首)

1 《声无哀乐论》 两汉·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感叹生命

2 《丫头岩》 宋·白玉蟾

君不见武夷九曲溪之东,三峰号为玉女峰。
当时嫁与大王峰,至今栉雨而梳风。
又不见庐山三叠江之湄,大姑小姑凡两矶。
小姑聘与彭郎矶,至今波眼而浪眉。

3 《哭丁千崖教授》 宋·赵文

一览楼头笑拂衣,今朝何意此嘘欷。
断无痛饮歌都护,那得重归见令威。
太学废来同舍尽,清江好在故人非。
我来岂是无情者,为哭妻儿无泪挥。

4 《减字木兰花(赠歌者)》 宋·韩玉

香檀素手。
缓理新词来伴酒。
音调凄凉。
便是无情也断肠。
莫歌杨柳。
记得渭城朝雨后。
客路茫茫。
几度东风春草长。

春社

5 《贺新郎(肇庆府送谈金华、张月窗)》 宋·葛长庚

谓是无情者
又如何、临歧欲别,泪珠如洒。
此去兰舟双桨急,两岸秋山似画。
况已是、芙蓉开也。

6 《声声慢(宏庵宴席,客有持桐子侑俎者,自云其姬亲剥之)》 宋·吴文英

寒筲惊坠,香豆初收,银床一夜霜深。
乱泻明珠,金盘来荐清斟。
绿窗细剥檀皱,料水晶、微损春簪。
风韵处,惹手香酥润,樱口脂侵。

7 《矮斋杂咏二十首·嘲染鬓者》 宋·华岳

万事关心两鬓秋,柳灰何用苦文羞。
无情霜雪催年少,閒似青山犹白头。

8 《感旱二首》 宋·郭印

黯黯漫空云四垂,飘风何事一时吹。
天公岂是无情者,人物焦乾总不知。

9 《秋声赋》 宋·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辞赋精选古文观止秋天悲秋

10 《柳毅传》 唐·李朝威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
又六七里,乃止。

高中文言文爱情神话故事

11 《与元九书》 唐·白居易

月日,居易白。
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

12 《诗三百三首》 唐·寒山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唐诗三百首高中古诗边塞赞美将军

13 《辨奸论》 宋·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古文观止议论

14 《狱中杂记》 清·方苞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
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数十人。
”余叩所以。

叙事

15 《赵威后问齐使》 先秦·佚名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对话忧国忧民

16 《闲情赋》 魏晋·陶渊明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
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
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写人美人

17 《祭石曼卿文》 宋·欧阳修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
曰: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
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古文观止祭文赞颂写人抒情

18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
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
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古文观止哲学理论

19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咏物

20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写花感叹人生

* 关于无情者的诗词 描写无情者的诗词 带有无情者的诗词 包含无情者的古诗词(82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