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足戒的读音 具足戒的意思

具足戒 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根据《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条,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条,共分为8大类: 一、波罗夷,指戒律中的根本罪或极大之罪,犯此类戒者要被逐出僧团。 二、僧残,指比波罗夷轻一些的罪行,僧残的意思就是犯此类戒者还有残余的法命。 三、不定,是指已经犯戒但犯戒程度还不明确的行为。 四、舍堕,是指由于贪心而追求财物的行为。 五、单堕,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戒。 六、波罗提提舍尼,意译为“悔过”,是轻微的过失,主要涉及佛教关于饮食等方面的规定,犯此戒者只需向一僧忏悔即可。 七、众学,是较轻的过失,所涉及的是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极细微的事情。 八、灭诤,是为裁断有关僧尼犯戒等之诤议而设的七种方法,称之七灭诤法。
  • jiè

“具足戒”的读音

拼音读音
[jù zú jiè]
汉字注音:
ㄐㄩˋ ㄗㄨˊ ㄐㄧㄝ ˋ
简繁字形:
是否常用:

“具足戒”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佛教名词。僧尼所受戒律之称。意谓戒条圆满充足,故名。其戒条数量,不尽一致。

辞典解释

具足戒  jù zú jiè  ㄐㄩˋ ㄗㄨˊ ㄐㄧㄝˋ  

佛教戒律之一。指比丘戒和比丘尼戒。
《四分律.卷三四》:「世尊告阿难:『不应授年未满二十者具足戒。』」
简称为「具戒」。

网络解释

具足戒

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根据《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条,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条,共分为8大类:
一、波罗夷,指戒律中的根本罪或极大之罪,犯此类戒者要被逐出僧团。
二、僧残,指比波罗夷轻一些的罪行,僧残的意思就是犯此类戒者还有残余的法命。
三、不定,是指已经犯戒但犯戒程度还不明确的行为。
四、舍堕,是指由于贪心而追求财物的行为。
五、单堕,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戒。
六、波罗提提舍尼,意译为“悔过”,是轻微的过失,主要涉及佛教关于饮食等方面的规定,犯此戒者只需向一僧忏悔即可。
七、众学,是较轻的过失,所涉及的是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极细微的事情。
八、灭诤,是为裁断有关僧尼犯戒等之诤议而设的七种方法,称之七灭诤法。

“具足戒”的单字解释

】:1.用具:家具。文具。2.具有:具备。粗具规模。3.备;办:具结。谨具薄礼。4.才能;才干:才具。干城之具。5.写出;陈述:具名。条具时弊。6.量词。用于棺材、尸体和某些器物:一具尸体。
】: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1.防备;警惕:戒心。戒备。戒骄戒躁。2.同“”。3.戒除:戒烟。戒毒。他把酒戒了。4.指禁止做的事情:开戒。杀戒。5.佛教戒律:受戒。6.戒指:钻戒。7.姓。

“具足戒”的相关词语

“具足戒”造句

受持具足戒之后的年数。

唐肃宗至德二年,悟空二十九岁,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仪,并在各地流浪,遍访名寺名塔。

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

19岁逃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

21岁在长安实际寺随弘景律师登坛受具足戒

剃度于安徽九华山大觉禅寺,受具足戒于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

他曾投奔杭州灵隐寺,在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

所以,一个聪明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就应该尊敬小蛇、火星、刹利王子和具足戒比丘。

发布的讣告显示,根通长老1928年生于广东潮阳,1945年剃度出家,1946年在潮州开元寺从虚云老和尚受沙弥戒,次年从岭东名僧开元寺住持智诚法师受具足戒

再按照出家人的日常作息接受一段时间的锻炼,其中的合格者得以剃度出家,成为沙弥;待因缘合适时,沙弥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 具足戒的读音是:jù zú jiè,具足戒的意思:具足戒 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根据《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条,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条,共分为8大类: 一、波罗夷,指戒律中的根本罪或极大之罪,犯此类戒者要被逐出僧团。 二、僧残,指比波罗夷轻一些的罪行,僧残的意思就是犯此类戒者还有残余的法命。 三、不定,是指已经犯戒但犯戒程度还不明确的行为。 四、舍堕,是指由于贪心而追求财物的行为。 五、单堕,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戒。 六、波罗提提舍尼,意译为“悔过”,是轻微的过失,主要涉及佛教关于饮食等方面的规定,犯此戒者只需向一僧忏悔即可。 七、众学,是较轻的过失,所涉及的是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极细微的事情。 八、灭诤,是为裁断有关僧尼犯戒等之诤议而设的七种方法,称之七灭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