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会的读音 吴会的意思

吴会 吴会:今绍兴的别称。古代会稽郡分成三吴(吴会、吴郡、吴兴)。相关诗词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吴会独行客,山阴秋夜船。谢家征故事,禹穴访遗编。——高适《秦中送李九赴越》东南美箭称吴会,名都隐轸三江外。涂山执玉应昌期, 曲水开襟重文会。——骆宾王《畴昔篇》行跸留吴会,神州久陆沉。君王经远志,臣子复讐心。——王炎《方漕躬明挽诗三首》 吴会二郡:指汉朝时期吴郡、会稽两地的合称。《三国志》孙贲传:时策已平吴会二郡。朱桓传:使部伍吴 会二郡。 、 吴会(?-1388)字庆伯,号书山。江西金溪琅琚镇疏口村人。明代学者。 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至正三年(1343)尝举乡荐第一。入明不仕,隐居著述,至洪武戊辰乃卒。因一足病废,自称“独足先生”。 “其诗雕缋有馀,而兴寄颇浅。在元末明初,尚未能独立一帜。”(《四库总目提要》)吴会所作诗文,即名《独足雅言》,凡二十卷。后经其裔孙尚絅所搜辑,改题曰《书山遗集》,《四库总目》行于世。
  • huì

“吴会”的读音

拼音读音
[wú huì]
汉字注音:
ㄨˊ ㄏㄨㄟˋ
简繁字形:
吳會
是否常用:

“吴会”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 2.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

网络解释

吴会

吴会:今绍兴的别称。古代会稽郡分成三吴(吴会、吴郡、吴兴)。相关诗词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吴会独行客,山阴秋夜船。谢家征故事,禹穴访遗编。——高适《秦中送李九赴越》东南美箭称吴会,名都隐轸三江外。涂山执玉应昌期, 曲水开襟重文会。——骆宾王《畴昔篇》行跸留吴会,神州久陆沉。君王经远志,臣子复讐心。——王炎《方漕躬明挽诗三首》
吴会二郡:指汉朝时期吴郡、会稽两地的合称。《三国志》孙贲传:时策已平吴会二郡。朱桓传:使部伍吴 会二郡。

吴会(?-1388)字庆伯,号书山。江西金溪琅琚镇疏口村人。明代学者。 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至正三年(1343)尝举乡荐第一。入明不仕,隐居著述,至洪武戊辰乃卒。因一足病废,自称“独足先生”。
“其诗雕缋有馀,而兴寄颇浅。在元末明初,尚未能独立一帜。”(《四库总目提要》)吴会所作诗文,即名《独足雅言》,凡二十卷。后经其裔孙尚絅所搜辑,改题曰《书山遗集》,《四库总目》行于世。

“吴会”的单字解释

】:1.周朝国名(?—前473)。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2.朝代名。1.三国之一(222—280)。孙权建立。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建都建业(今南京),国号吴,也称孙吴或东吴。为晋所灭。2.十国之一(902—937)。杨行密建立。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为南唐所灭。
】:[huì]1.聚合;合在一起:会合。会齐。会诊。会审。2.见面;会见:会面。会客。昨天没有会着他。3.有一定目的的集会:晚会。舞会。开会。报告会。晚上有一个会。4.某些团体:工会。妇女联合会。5.庙会:赶会。6.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如香会、迎神赛会等。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轮流使用。8.主要的城市:都会。省会。9.时机:机会。适逢其会。10.应当:长风破浪会有时。11.理解;懂得:体会。误会。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12.熟习;通晓:会英文。会两出京戏。13.助动词。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我不会滑冰。这孩子刚会走路,还不大会说话。14.助动词。表示擅长:能说会道。会写会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15.助动词。表示有可能实现:他不会不来。树上的果子熟了,自然会掉下来。16.付账:会账。我会过了。17.见〖会儿〗、〖会子〗。[kuài]总计:会计。

“吴会”的相关词语

* 吴会的读音是:wú huì,吴会的意思:吴会 吴会:今绍兴的别称。古代会稽郡分成三吴(吴会、吴郡、吴兴)。相关诗词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吴会独行客,山阴秋夜船。谢家征故事,禹穴访遗编。——高适《秦中送李九赴越》东南美箭称吴会,名都隐轸三江外。涂山执玉应昌期, 曲水开襟重文会。——骆宾王《畴昔篇》行跸留吴会,神州久陆沉。君王经远志,臣子复讐心。——王炎《方漕躬明挽诗三首》 吴会二郡:指汉朝时期吴郡、会稽两地的合称。《三国志》孙贲传:时策已平吴会二郡。朱桓传:使部伍吴 会二郡。 、 吴会(?-1388)字庆伯,号书山。江西金溪琅琚镇疏口村人。明代学者。 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至正三年(1343)尝举乡荐第一。入明不仕,隐居著述,至洪武戊辰乃卒。因一足病废,自称“独足先生”。 “其诗雕缋有馀,而兴寄颇浅。在元末明初,尚未能独立一帜。”(《四库总目提要》)吴会所作诗文,即名《独足雅言》,凡二十卷。后经其裔孙尚絅所搜辑,改题曰《书山遗集》,《四库总目》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