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的读音 潼關的意思

潼关 (地理名词)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 tóng
  • guān

“潼關”的读音

拼音读音
[tóng guān]
汉字注音:
ㄊㄨㄥˊ ㄍㄨㄢ
简繁字形:
潼关
是否常用:

“潼關”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关隘名。古称桃林塞。东汉时设潼关,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南,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素称险要。

辞典解释

潼关  tóng guān   ㄊㄨㄥˊ ㄍㄨㄢ  

地名。在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地当黄河之曲,据崤函之固,扼秦、晋、豫三省要冲,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英语 Tongguan County in Weinan 渭南[Wei4 nan2], Shaanxi

德语 Tongguan (Ort in Shaanxi)​ (Eig, Geo)​

网络解释

潼关 (地理名词)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潼關”的单字解释

】:潼关(Tóngguān),临潼(Líntóng),地名,都在陕西。
】:1.掩閉、閉合。與“開”相對:“關門”。《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2.拘禁:“鳥被關在籠中。”、“他被關在牢裡。”3.息,使作用或功能停止:“關機”、“關燈”。4.牽涉、連繫:“事關緊要”。宋•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詞》:“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5.領取:“關餉”。《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賈珍因問尤氏:‘咱們春祭的恩賞可領了不曾?’尤氏道:‘今兒我打發蓉兒關去了。’”6.門閂。《漢書•卷六十六•楊敞傳》:“聞前曾有奔車抵殿門,門關折。”《聊齋志異•卷五•荷花三娘子》:“一夜,閉戶獨酌,忽聞彈指敲窗,拔關出視,則狐女也。”7.國境或邊險要塞的出入口:“海關”、“山海關”、“嘉峪關”。《孟子•盡心下》:“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8.事物或時間演進過程中的重要時刻、階段:“難關”、“過此一關,必無大礙。”、“百歲大關”。唐•韓愈《題炭谷湫祠堂詩》:“不知誰為助,若執造化關。”、“百歲大關”。唐•韓愈《題炭谷湫祠堂詩》:“不知誰為助,若執造化關。”9.控制機器開啟或停止的機件:“開關”。《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傳》:“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10.姓。如三國時蜀國有關羽。

“潼關”的相关词语

* 潼關的读音是:tóng guān,潼關的意思:潼关 (地理名词)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