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的读音 缂丝的意思

缂丝 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

“缂丝”的读音

拼音读音
[kè sī]
汉字注音:
ㄎㄜˋ ㄙ
简繁字形:
緙絲
是否常用:

“缂丝”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缂丝 kèsī

[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 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一种工艺美术品,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作纬,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也作“刻丝”,最早产生在我国宋代

辞典解释

缂丝  kè sī  ㄎㄜˋ ㄙ  

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品。以彩色丝线交错织成。质地坚韧,色泽鲜艳,花纹图案有如雕刻。多织成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也作「刻丝」。

网络解释

缂丝

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
缂丝

“缂丝”的单字解释

】:1.[缂丝](kèsī)2.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手工艺。织时先架好经线,按照底稿在上面描出图画或文字的轮廓,然后对照底稿的色彩,用小梭子引着各种颜色的纬线,断断续续地织出图画或文字,同时衣料或物品也一起织成。3.用缂丝法织成的衣料或物品。‖也作刻丝。
】:1.蚕吐的像线的东西,是绸缎的原料。2.像丝的东西:粉丝。尼龙丝。3.形容极小,细微:丝毫。一丝不苟。4.市制长度、质量单位。10丝为1毫。

“缂丝”的相关词语

“缂丝”造句

云锦的诞生应归功苏州的缂丝,它实际是苏州缂丝衍生出来的附属品。

缂丝是中国特有的丝织品工艺中的一种,历来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其工艺水平是一般的丝织品不能比的。

元代缂丝在宋与明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缂织技术上没有大创新,但内容题材方面有所拓展,为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缂丝服饰品是中国传统丝绸珍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如今缂丝服饰品的生存状况堪忧。

那一种种料子,无论春绸还是缂丝,没有阅历是不认识的。

这龙袍用的是江宁织金妆彩,苏州的缂丝,刺绣,其名贵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吴中展区将静态的工艺精品,与动态的缂丝、织罗织机、刺绣、砚雕、核雕工艺大师动态表演结合,使得吴中工艺的文化空间得以活态化展示。

4年多前,一件名叫《华封三祝缂丝图》的缂丝作品才100万元左右,现在已经飙升至800万元左右。

陈七穿了件玄色暗纹番西花缂丝直裰,雍容华贵,正带着他的心腹小厮,快步往外走,似偷偷摸摸要出去。

这次为太平天国博物馆复制的十二件缂丝文物,计有大号椅垫套4件、大号椅披2套,共4件、单桌围1件、炕枕套1件、三联桌围1件、炕垫套1件。

* 缂丝的读音是:kè sī,缂丝的意思:缂丝 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