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读音 范仲淹的意思

范仲淹 (北宋名臣)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概述图范仲淹像来源:清殿藏本)
  • fàn
  • zhòng
  • yān

“范仲淹”的读音

拼音读音
[fàn zhòng yān]
汉字注音:
ㄈㄢˋ ㄓㄨㄥˋ ㄧㄢ
简繁字形:
是否常用:

“范仲淹”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范仲淹 Fàn Zhòngyān

[Fan Zhongyan] (989—1052) 北宋政治家、将领、文学家。字希文,祖籍邠州(今属陕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少孤贫,学习刻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守卫边塞多年。庆历三年(公元1043)任参知政事,力主革新政治,因受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反对,未被采纳。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于赴颖州途中病卒。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后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十九卷。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同时主张诗文革新,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之一。散文以抒发个人政治怀抱的《岳阳楼记》为代表作

辞典解释

范仲淹  fàn zhòng yān  ㄈㄢˋ ㄓㄨㄥˋ ㄧㄢ  

人名。(西元 989~1052)​字希文。宋名臣,吴县人,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卒谥文正。

英语 Fan Zhongyan (989-1052)​, minister of Northern Song, led failed reform of 1043, also writer and author of On Yueyang Tower 岳陽樓記|岳阳楼记

德语 Fan Zhongyan (Eig, Pers, 989 - 1052)​

法语 Fan Zhongyan

网络解释

范仲淹 (北宋名臣)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概述图范仲淹像来源:清殿藏本)
范仲淹

“范仲淹”的单字解释

】:1.铸造器物的模子:钱范。铁范。2.模范;榜样:典范。示范。3.界限:范围。就范。4.不使其越过界限:防范。
】:1.地位居中的:仲裁。2.指农历一季的第二个月:仲秋。3.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二:仲兄。仲弟。伯仲叔季。4.姓。
】:1.淹没:淹死。庄稼遭水淹了。2.汗液等浸渍皮肤使感到痛或痒:夹肢窝被汗淹得难受。3.广:淹博。4.久;迟延:淹留。

“范仲淹”的相关词语

“范仲淹”造句

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

一文不名的范仲淹终于考中了进士。

我们先哲对我们的教育是很多的,譬如像范仲淹那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很精彩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为天下着想,也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事业着想。

范仲淹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

比较而言,范仲淹不以地域作为臧否人物的标准则要高明得多。

原来中国历史上对三光还有另外一番解释:范仲淹批评朝政,主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生被贬放三次。第一次送行,朋友们说,此行极光。第二次,朋友们说,此行亦光,最后一次说,此行尤光。他笑答,仲淹前后三光也。

范公祠:范仲淹,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大中祥符间举进士。

范仲淹庆历兴学掀开了宋代三次大规模兴学的序幕。

宝塔山又名嘉岭山,是延安的标志,宋范仲淹镇守延安时曾在此筑寨防止西夏进攻…

由于范仲淹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

* 范仲淹的读音是:fàn zhòng yān,范仲淹的意思:范仲淹 (北宋名臣)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概述图范仲淹像来源:清殿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