闱墨的读音 闱墨的意思

闱墨 别称“试录”。闱,科举时代的试院。墨,试卷。明清将乡、会试中式文章,选刻成书,明称小录,清称闱墨。考场中应试者用墨笔,送试官前再经朱笔誊写,故试卷有朱、墨二本。《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康熙九年议准:嗣后每年乡、会试卷,礼部选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颁行天下。一应坊间私刻,严行禁止。”又:“三十二年复准:刊刻闱墨,务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发刻者,交部议处。” 《曾国藩家书》-收到家中寄来诸物63页:“曾受恬自南京归,余寄回银四百两,高丽参半斤,鹿胶阿胶共五斤、闱墨二十部。”
  • wéi

“闱墨”的读音

拼音读音
[wéi mò]
汉字注音:
ㄨㄟˊ ㄇㄛˋ
简繁字形:
闈墨
是否常用:

“闱墨”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闱墨 wéimò

[selections from papers of successful condidates at imperial examination] 清代指把乡试、会试选出的文章编印成的文集

刊刻闱墨,务照原卷。——《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

辞典解释

闱墨  wéi mò  ㄨㄟˊ ㄇㄛˋ  

科举时代乡、会试选印发行中式者的作品,称为「闱墨」。

网络解释

闱墨

别称“试录”。闱,科举时代的试院。墨,试卷。明清将乡、会试中式文章,选刻成书,明称小录,清称闱墨。考场中应试者用墨笔,送试官前再经朱笔誊写,故试卷有朱、墨二本。《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康熙九年议准:嗣后每年乡、会试卷,礼部选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颁行天下。一应坊间私刻,严行禁止。”又:“三十二年复准:刊刻闱墨,务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发刻者,交部议处。”
《曾国藩家书》-收到家中寄来诸物63页:“曾受恬自南京归,余寄回银四百两,高丽参半斤,鹿胶阿胶共五斤、闱墨二十部。”
闱墨

“闱墨”的单字解释

】:1.古代宫殿的旁门:宫闱。2.科举时代称考场:入闱。
】:1.写字绘画的用品,是用煤烟或松烟等制成的黑色块状物,间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别种颜色的,也指用墨和水研出来的汁:一块墨。一锭墨。研墨。笔墨纸砚。墨太稠了。2.泛指写字、绘画或印刷用的某种颜料:墨水。油墨。3.借指写的字和画的画:墨宝。遗墨。4.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胸无点墨。5.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借指规矩、准则:绳墨。矩墨。6.黑或近于黑的:墨菊。墨镜。7.贪污:贪墨。墨吏。8.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或额,染上黑色,作为标记。也叫黥。9.(Mò)指墨家。10.姓。11.指墨西哥:墨洋(墨西哥银圆)。

“闱墨”的相关词语

“闱墨”造句

许杏林说,通过这本《会试闱墨》可以看到,当年有276人中进士,而且有名有姓,非常确切,这与《清史稿》中的记载不尽相同。

考官惜才,四篇文章均以范文作“闱墨选刻”。

闱墨类似于现在的高考满分作文,或者高分作文集。

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见闱墨,相视而惊,细询始知其异。

平时没事,吃完了饭在灯下揣摩新科闱墨

与末代状元刘春霖同科的进士人数说法不一,根据清史稿的记载,1905年末代科举共有273人中进士,但从《会试闱墨》一书中,却只有276人。

俩师傅见智勇学业方面如此突出,又有了乡试资格,便决定在八股、时文、闱墨文字等方面让智勇多看多写,两人再给予指导,这样今年乡试的话把握更大一些。

此外,宁波教育博物馆还保存有宁波最后一位状元章鋆的闱墨卷,也就是科举殿试考卷,距今已有163年。

* 闱墨的读音是:wéi mò,闱墨的意思:闱墨 别称“试录”。闱,科举时代的试院。墨,试卷。明清将乡、会试中式文章,选刻成书,明称小录,清称闱墨。考场中应试者用墨笔,送试官前再经朱笔誊写,故试卷有朱、墨二本。《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康熙九年议准:嗣后每年乡、会试卷,礼部选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颁行天下。一应坊间私刻,严行禁止。”又:“三十二年复准:刊刻闱墨,务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发刻者,交部议处。” 《曾国藩家书》-收到家中寄来诸物63页:“曾受恬自南京归,余寄回银四百两,高丽参半斤,鹿胶阿胶共五斤、闱墨二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