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粜造句

“平粜”的解释

平粜[píng tiào] 平粜 战国时魏国李悝提出的扶植、调剂农业生产的主张。方法是丰年由官府平价收购农民的余粟(平籴);荒年用平价出售积粟(平粜)。《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的话:“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汉五凤四年(前54年),在边郡设置常平仓。晋、隋、宋设置常平仓、义仓、惠民仓,明设置预备仓,都属平籴、平粜。清代有所谓“平价收谷”,用意同。但在执行中,往往出现种种弊端,使平籴、平粜不能起到应有作用。
用“平粜”造句 第1组

1、 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2、 平粜有利于资金的周转,可以延长救灾时限,避免坐吃山空,但无法满足贫困族民的需要。

3、 李家家道殷实世代书香,曾祖父关心地方公益,助平粜,修城垣,整顿书院,开设工厂,急公好义,世人无不称之。

4、 江苏安徽诸州县,春夏间,以仓谷十二三平粜,出陈易新。

5、 他尤其不满意父亲的悭吝,在穷人“吃大户”的那年,囤积谷子,不肯平粜,他认为这是非常不人道的。

6、 而*弯“垦辟日广,稻谷丛生”,每年都有大量粮食运出粜福建,仅雍正九年(1731年),*弯运到泉、漳等地平粜的大米就有十二万二百八十七石。

7、 相传清光绪三年(1877年)河南大灾,人相食,清政府特地从江南运来一批大米,设平粜局,赈济灾黎。

* 在线查询平粜造句,用平粜造句,用平粜组词造句,包含平粜的句子。

其它词语造句

相关链接